著名畫家石齊
海西晨報訊(記者葉子申)石齊,中國國家畫院研究員、北京畫院專業畫家、北京石齊畫院院長。1939年生于福建福清,1963年畢業于福建工藝美術學院(原名廈門鷺潮美術學校,現更名為福州大學廈門工藝美術學院),曾任北京畫院藝委會副主任。在國內外出版畫集30余種,舉辦個展30余次。其中包括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等主辦的“石齊國畫展”、由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等主辦的“石齊油畫展”及萬達集團主辦的國內外11次畫展。曾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發的世界和平獎、法國盧浮宮藝術沙龍展金獎,建有石齊美術館(煙臺市政府建造),北京石齊畫院美術館(三里屯SOHO)。
18歲那年,來自福清的石齊,剛考入廈門鷺潮美術學校(現更名為福州大學廈門工藝美術學院),就參加了那年舉辦的廈門市美展。當時,他創作的一件表現工人煉鋼的畫作《鋼》,被《廈門日報》刊登。那是他的作品第一次刊登在媒體上,令他印象深刻。
今年,78歲的石齊,已經白發蒼蒼。昨天,他再次回到時隔20多年的廈門,并專程做客廈門日報書畫院時,覺得一切“恍如隔世”。“與那時候相比,現在的廈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廈門日報社也成為一個擁有強大綜合實力的報業集團。”石齊在接受晨報記者專訪時,深情講述他的藝術情緣,以及與廈門、廈門日報社結緣的經歷。
感慨之余,他還親筆題詞,寫下“深田藝術區”和“廈門日報美術館”,贈予廈門日報社。“廈門日報社是廈門文化事業創新發展的領軍者,希望以后能繼續做好文化產業。”
著名畫家石齊現場揮毫潑墨。
著名畫家石齊為深田藝術區題字。
藝術之路從廈門起步
翻看著廈門日報社特別制作的《憶·美好———中國當代藝術家石齊廈門行》,石齊感慨萬千。他回憶著自己的藝術之路,也談到與廈門的“緣分”。他多次強調:“我是從廈門培養出來的”。
石齊出生于福清鏡洋鎮洋下村。或許是天性使然,還是三、四歲時,沒有老師,也沒教材,他就迷上了畫畫。
18歲那年,石齊要報考廈門鷺潮美術學校。當時,因為時間緊張,他的母親連夜出門,跑遍全村,總算借到9元錢。石齊就揣著這筆錢,如愿考上了。
他在廈門度過了五年半的學習期間。從學校畢業后,石齊被分配到北京上班。在北京,他師從名家,深入學習藝術創作。上世紀70年代,石齊就享譽業界,甚至被譽為“70年代是石齊年代”。
后來,石齊也曾來過廈門數次。他創作的《黃山云》等兩幅作品,還被陳嘉庚紀念館收藏。不過,從1991年之后,因工作繁忙,他再沒有來到廈門。
明年將在廈門舉辦個展
時隔多年,石齊再次回到廈門,感慨萬千。這些天,他去了母校,也去了環島路,還專程做客廈門日報書畫院。行走在廈門的每一個瞬間,他都是感動的。
“時隔26年,當我再一次踏上廈門的土地時,我被這座城市的巨大變化震撼了。”石齊說,尤其是廈門會晤舉辦后,無論是政治、經濟,還是文化等方面,廈門都可以說是走在中國城市的前沿。“廈門的環境如此優美,生活在這里的人們,應該非常幸福。”
石齊說,他計劃明年來廈門舉辦個人畫展,回饋這座他曾經學習生活過的美麗城市。
“日報社是文化主力軍”
石齊也提到與廈門日報社的特殊情緣。
“那一年,我18歲,剛來廈門,就參加了廈門市美展。”石齊說,那時,他送了一張畫作《鋼》參展,沒想到竟入選了。展出后,還被《廈門日報》刊登了。
這令他相當激動。“我那時還是個小孩,作品第一次被這么厲害的單位刊登,覺得很難得。”石齊回憶說,從那時就與廈門日報社結下了深厚的緣分。
昨天,當石齊來到廈門日報書畫院時,再次被震撼了。“我感覺很吃驚。在我的印象中,總覺得,報社只是寫文章,宣傳信息。但實際上,廈門日報社做的遠遠超出了這些,還做了許多推動文化產業發展方面的事,實在很難得。”石齊說,在他看來,在廈門會晤結束后,廈門應該是一個在文化創新方面帶頭的城市,而廈門日報社則是這方面的“主力軍”。
當石齊聽說廈門日報社想要創辦廈門日報美術館、“深田藝術區”時,他立即覺得,“這是一個創舉”。他同時建議,尤其在創辦“藝術區”時,需要堅持,并作出自己的特點與亮點,如果做得好,可以進一步提升廈門老城區的文化內涵,增強這座城市的深度與厚度。
與王健林惺惺相惜
“藝術創作要有唯一性”
在國內的畫壇,石齊還有一個特點,就是愛跟自己“較勁”,擅于創新。他告訴記者,他一直都覺得,藝術創作要有“唯一性”。
早在1980年,石齊就在《中國美術報》提出了繪畫藝術形態有三象———抽象、具象和印象。三象各有優點,要真實就具象,要似與不似就印象,畫面沒有物象的就抽象。從此,他致力追求“三象合一”的新意境,且一發不可收。
進入20世紀80年代,石齊淡出了人們的視野。整整5年,他都在和自己較勁,不再畫傳統的中國畫,每天除了信手畫15幅連環畫外,就是在宣紙上把原來的畫拆散、改裝、分化,從多方面尋找水墨與色彩的融合之法。這五年,他沒有畫出一幅讓自己滿意的作品。
他對于中國畫的思考,要遠深于大多數畫家。他說:“中國畫在外國人看來千篇一律,因為風格太像了。我們需要革新,需要有更多個性的東西在里面。”在他看來,創新中國畫是“點自家燈火”,因循守舊是“老牛拉破車”,唯有轉型才是中國畫登上世界舞臺的出路。
這種摸索也是到了90年代以后,才逐漸開始清晰,他順勢提出自己“三象合一”的完整理論體系。其學術價值在于把傳統水墨筆法與現代派色彩相結合,豐富了中國畫的語言,并強調個性化的風格,成為當代中國畫創新型的樣本———他把這定義為“新中國畫”。
進入21世紀,他的創作更加自由。他把中國傳統的筆墨第一轉化成結構第一,作品中越來越忽視主題,忽視所謂的內容與意義,而更注重視覺的表達和意境的抒發。
延伸閱讀
提到石齊,還有一個人是繞不開。他便是中國首富,萬達集團董事長王健林。據說,王健林在自己辦公室的主墻上,懸掛了一幅尺幅達到90平尺的石齊大畫《山水》。按照目前石齊畫作的市價,這幅畫價值高達2000萬人民幣。原來,這幅畫是石齊2008年送給王健林的禮物,是兩人在藝術上惺惺相惜的見證。
王健林曾透露,自己擁有約100幅石齊的作品。他也先后在中國美術館、上海美術館,為石齊舉辦個展后,還把他的作品帶到了盧浮宮。
對此,石齊也對記者講述了他對萬達以及王健林的感激之情。“萬達跟我合作了11年,并為我在國內國際范圍的不同地區,舉辦過11回畫展。”石齊說,當前,在萬達,除了集團本身收藏,還有王健林個人以及他的助手等,也一起收藏他的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