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11月21日(福建日報記者 陳挺 通訊員 吳善營 林黨生)城鄉社區是社會治理的基本單元,島外廣袤的村鎮社區,垃圾分類推廣的量大,意識改變任務重,如何最大限度地實現垃圾資源利用、減少垃圾處置量、改善生存環境質量等問題,擺在城市管理者面前。 著眼于農村治理體系創新,推廣村社共治模式。今年初以來,翔安區內厝鎮先行先試—— 在瓊坑村,探索“村民能參與、財力能承受、質量能保證、面上能推廣、長期能堅持”的“五能”經驗和做法,試行垃圾“兩分類”與就地減量相結合的垃圾分類“三級分揀”試點體系,創新提出陽光堆肥房建設等新舉措,逐漸摸索出一套“支部倡導、村社聯動、黨員引領、戶戶參與、群眾自覺”的方法和途徑。并在蓮塘、鋤山等6個村(居)推廣,實現農村垃圾分揀投放準確率達95%以上,參與率達98%以上,減量達30%~45%。 在蓮塘村,蓮塘小學開展垃圾分類教學課程,從娃娃抓起,孩子環保意識逐漸開始形成;村民代表大會、戶主大會、黨員大會,不同形式的垃圾分類動員宣傳,開始讓垃圾分類觀念深入人心。 以內厝為代表,翔安區垃圾處理走出了一條島外農村可復制、可推廣、易操作的社區治理之路。 垃圾分類已成村民自覺和習慣 一大早,蓮塘村152號的林水煙就開始忙碌了,前一天晚餐后的菜葉、果皮、剩飯、剩菜之類的廚余垃圾裝在綠桶里,塑料紙、塵土、煙頭裝在橙色桶里。“可腐爛”“不可腐爛”兩個標志分別在兩個桶上清晰標著,老林說,對于農村的老百姓來說,他們分不清楚什么是其他垃圾或有害垃圾,用這個辦法最簡單,可操作。 處理完自家的垃圾,老林就上路了,他還有個特殊的身份——“垃圾督導員”,他要搶在村里的保潔員收垃圾前和其他幾個督導員把村里600多戶居民的垃圾分類檢查一遍。誰家的垃圾分錯了,老林都要一一耐心地反復糾錯,督促,幫忙分揀。老林說,現在一些住戶有時忘了分揀,或者分揀錯了,見到他都會不好意思。 “剛開始不習慣,覺得好麻煩啊。”村民林碧蘭說,“后來,孩子參加了學校(指蓮塘小學)垃圾分類的課,回來跟我說,媽媽,你要注意垃圾分類。孩子都懂的道理,我更應該懂了,慢慢就養成了習慣。” 現在站在蓮塘村口遠遠望去,村道兩側干凈整潔,原本堆在門口的垃圾不見了,綠、橙兩色垃圾桶用鐵架固定在家家戶戶門口,房前屋后規整有序,整齊劃一,村容村貌更漂亮了。 |
相關閱讀:
- [ 11-21]廈門市翔安區馬巷鎮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
- [ 11-21]廈門翔安“彈棉郎”傳承父輩老手藝 手工彈棉花55年
- [ 11-20]翔安澳頭漁港小鎮發展規劃研討會在澳頭社區舉行
- [ 11-20]翔安西路南段已完成主體工程 新機場快速通道下月通車
- [ 11-20]廈門市翔安區召開中國少年先鋒隊第三次代表大會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