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適合農村的分類辦法 上午8點不到,瓊坑村保潔員李政雪就開著垃圾清運車來到村民家門口,將會腐爛和不會腐爛的垃圾分門別類,裝在垃圾清運車的相應分隔區內,對垃圾再次進行分揀。 瓊坑村每家每戶配備1套二分類桶(可腐爛和不可腐爛),桶身噴村名和村民門牌號,便于督導員實時掌握村民分類投放準確率。同時,每套配備一副固定鐵架,防止大風和野貓野狗翻倒垃圾桶造成二次污染。 李政雪開著車到了村口,將垃圾再次分開,廚余垃圾放在村口進口處,由市政集團廚余垃圾專用車接走,而不可腐爛的垃圾,則從村口一條小路送到垃圾轉運平臺之上,市政集團另外一部專用車隨后也將來拉走。 內厝鎮環衛所所長林黨生說,瓊坑村取消村內垃圾集中堆放點和垃圾池,村保潔員每天將可腐爛與不可腐爛垃圾分類收運到收集點,定時轉運、日產日清、不留衛生死角,垃圾從投放到處理全程不落地,大大減少了蚊蟲滋生的可能性,凈化美化了村莊生活環境。 從家庭源頭主動分類,再到督導員上門督導分揀,提高垃圾分類的準確率,最后再到保潔上門第三次分類收集,瓊坑村最為人所稱道的,正是建立起了這樣務實而又高效的“垃圾三級分揀收集體系”。 在瓊坑村村部邊上,記者還發現了一個綠色的環保小屋,走進屋內,廢棄的礦泉水瓶、廢紙張、舊報紙等被改造成了一個個卡通環保創意作品,頗為新穎,而其他一些大桶內,也鼓勵村民把一些有毒有害的垃圾如農藥瓶、廢舊熒光燈管等回收到這里,可以兌換積分,作為鼓勵,換取一些生活用品。 瓊坑村黨支部書記李金錨說:“村里積極鼓勵并培養大家的垃圾分類意識、變廢為寶意識,鼓勵大家婚喪宴請不使用一次性餐具,家庭盡量不使用一次性杯子,出門買菜自帶購物袋,分類垃圾桶不再套塑料袋,教大家用蔬菜葉、水果皮制作環保酵素,通過資源回收再利用,將垃圾變廢為用,發揮最大功效。” 在距離村部不遠的地方,記者發現了一塊400平方米左右的空地,這就是正在建設中的“陽光堆肥房”。林黨生說:“陽光堆肥房建成后,可以利用太陽光吸熱輔助加溫,通過添加高效微生物復合菌劑快速分解有機垃圾,可處理相鄰周邊的2個行政村6個自然村4500多人每天產生的約1~2噸的可腐爛垃圾,堆肥40~60天后,就可以直接還田增肥。” 對垃圾實行三級分揀,將可腐爛垃圾送到陽光堆肥處置或由區市政集團轉運處置;可回收物由村民自主選擇回收企業銷售或送到環保小屋由村委統一聯系回收企業銷售;有害垃圾、其他垃圾委托區市政集團負責轉運處置,四類垃圾四分處置,內厝走的正是這樣一條“二分類法、三級分揀、四分處置”的路子。 多形式宣傳讓垃圾分類深入人心 在翔安區政府副區長、區垃圾分類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李德才看來,內厝鎮的做法進一步優化了市容環境衛生管理的機制和運行模式,很好地為農村地區開展垃圾處理提供了成功范例。 在內厝,黨員干部帶頭,既通過村民代表大會、戶主大會、黨員大會等多種形式,也由每位黨員、村民代表分別聯系5~20戶村民,負責垃圾分類政策宣傳、指導、巡查監督和考核,既講環境保護、資源利用的生態大道理,也講減少蠅蟲、美化鄉村的小道理,垃圾分類觀念漸入人心。 利用本地方言,內厝以更接地氣、更貼切傳神的語言,編制有閩南特色的垃圾分類答嘴鼓,通過村村通廣播、大屏幕滾動播放,讓垃圾分類家喻戶曉。還舉辦了“小手拉大手”主題活動,鼓勵小學生垃圾分好類、利用廚余垃圾制作環保酵素。在蓮塘書院還開展“鴻漸小學堂”小小環保志愿者夏令營活動,將“垃圾分類”知識宣傳推向一個高潮。 以瓊坑村和蓮塘村為代表,如今的內厝,村民的文明環保習慣開始養成,農村人居環境不斷改善,吸引了許多村莊來這里“取經”。 |
相關閱讀:
- [ 11-21]廈門市翔安區馬巷鎮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
- [ 11-21]廈門翔安“彈棉郎”傳承父輩老手藝 手工彈棉花55年
- [ 11-20]翔安澳頭漁港小鎮發展規劃研討會在澳頭社區舉行
- [ 11-20]翔安西路南段已完成主體工程 新機場快速通道下月通車
- [ 11-20]廈門市翔安區召開中國少年先鋒隊第三次代表大會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