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西晨報訊(記者 郭欽轉 通訊員 王依璐翁國寶)文昌魚是廈門海域的獨特性指標物種。它是無脊椎動物向脊椎動物進化的過渡類型,“身上藏著揭示脊椎動物起源秘密的鑰匙”,素有“活化石”之稱,是國家二類保護動物和經典的生物學研究模型動物。 近年,前埔—黃厝海域文昌魚棲息密度下降的趨勢得到遏制,文昌魚數量出現增長,這主要得益于文昌魚人工繁育技術實現突破并開展人工增殖放流,以及主管部門強有力的保護區管理。 文昌魚人工繁育曾被業內人士公認為高技術難度之事。檢索文獻報道可知,從上世紀三十年代開始到本世紀初,國內外許多知名科學家和專業技術人員不斷探索該技術。 從2004年開始,本著對水生野生動物保護事業的熱忱與擔當,市海洋與漁業研究所技術團隊開始了對文昌魚人工繁育技術的研究探索,并于數月后取得初步的成功,繁育獲得了少量文昌魚鉆砂苗。 2005年該課題得到廈門市海洋與漁業局立項資助,當年秋就取得了文昌魚人工繁育批量生產技術試驗的成功,培育獲得文昌魚鉆砂苗23.2萬尾,育苗成活率達20.7%。 此后,市海洋與漁業研究所的技術人員常年開展文昌魚人工繁育批量生產,所生產的文昌魚苗種用于向廈門文昌魚保護區進行人工增殖放流和開展陸基設施人工越冬養殖技術模式試驗等,同時進一步研發文昌魚全人工繁育技術,并于2007年培育獲得少量子二代文昌魚鉆砂苗,2008年培育獲得批量子二代文昌魚鉆砂苗,使文昌魚全人工繁育技術也得以確立。 成功突破文昌魚人工繁育批量生產技術工藝難關,進而確立全人工繁育技術,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該技術不僅徹底揭示了文昌魚的完整生命史,更開創了文昌魚保護事業的歷史新局面,同時也為恢復這全球唯一的廈門文昌魚漁業奠定了基礎。 |
相關閱讀:
- [ 10-11]中華白海豚、文昌魚、白鷺 “廈門三寶”需要保護
- [ 01-31]廈“活化石”文昌魚上熒屏 有“水中大熊貓”之稱
- [ 08-26]千人掘地三尺挖花蛤 文昌魚的家鏟不忍睹(圖)
- [ 07-30]廈門專家:撿花蛤別動沙 當心傷了文昌魚
- [ 07-28]廈將建對臺漁業基地 文昌魚博物館有望在此落戶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心情版
相關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