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廈門11月23日電(陳悅李潔)11月22日,是汪秀瓊來到廈門IOI棕櫚城項目建設工地探望丈夫陳偉的日子。她早已計劃好了,當天中午她們一家要和丈夫的工友、同是四川老鄉的孫永成、霞朝航一家聚餐。在過去,這樣的家庭聚餐是到工地周邊“下館子”;如今,他們有了一個新選擇,到工地為他們設立的“共享廚房”自己動手做。
“共享廚房”是承建這一項目的中建三局三公司今年8月為農民工工友們設立的。中建三局三公司廈門IOI棕櫚城項目經理、黨支部書記胡凱告訴記者,開工已經3年的廈門IOI棕櫚城項目在最高峰時,有300多名工友,他們來自五湖四海、口味不一,在大食堂用餐久了,不少工友都會想換換口味;而且,工友們平時經常有親戚朋友來探望,這時候吃大食堂不方便,“下館子”又不實惠。
但是,從安全的角度考慮,工地上又是不允許工友們在宿舍里用大功率電器做飯的。從如今的共享風潮中得到靈感,胡凱和同事們便創立了“共享廚房”。
對想使用“共享廚房”的工友們而言,預約“共享廚房”十分方便。項目部為工友們建了專門的微信群,工友們只要在群里說一聲,報下想預約的時間就可以了。
中午11時左右,做水電的陳偉和從事保安的孫永成還沒有下工,汪秀瓊和霞朝航帶著買好的菜,先來到了“共享廚房”。工地資源有限,廚房面積不過十來平方米,但收拾得干干凈凈,從電飯煲、燃氣灶到各種廚具一應俱全。
已經使用過“共享廚房”三四次的汪秀瓊和霞朝航“熟門熟路”。汪秀瓊在案板上切起了菜。她說,主要由霞朝航掌勺,“她炒的菜更好吃。”
汪秀瓊切的是四川人做菜少不了的辣椒和青椒。為了今天的聚餐,她們還帶來了一大罐泡辣椒,這些辣椒除了用來做一盤正宗的川菜回鍋肉,還要用來炒一盤雞蛋。早早規劃好菜單的霞朝航說,在“共享廚房”里,想吃什么就買什么、做什么,特別方便。
正在忙碌間,陳偉和孫永成都來到了廚房,兩個男人一邊幫妻子們摘蔥掰洋蔥打下手,一邊聊起了工作和家常。辣椒炒雞蛋熱騰騰出鍋了,汪秀瓊讓陳偉夾一筷子試試味道。陳偉笑著說,食堂的工友來自不同地方,平時做的菜口味要照顧五湖四海,趁著聚餐,可以好好“過辣癮一下”。
隨著中建三局三公司在全國各地的各個項目輾轉,這幾個四川老鄉打工已經10多年了。陳偉說,平時條件有限,過去要吃家鄉菜只能去餐館,“不一定衛生,還不實惠”,連吃辣的本領“都有點退化了”,“有了共享廚房,老家的味道又回來了。”
一起做飯、聚餐,也讓平時關系就很好的兩對夫妻感覺特別熱鬧、開心。就在說說笑笑中,兩對夫妻已經張羅了一桌子菜,除了回鍋肉、炒雞蛋,還有青菜和紅燒雞塊。陳偉說,買這些食材花了“不過20多元(人民幣)”,如果去下館子,“少說也要多好幾倍吧!”
除了親友聚餐,“共享廚房”也是工地上夫妻們難得的“浪漫”場所。今年中秋節,陳偉和汪秀瓊就成功約到了晚餐時段,兩人開開心心做了一桌子菜,吃完后又一起去看公司組織觀看的電影,“真正有家的感覺。”
胡凱告訴記者,今年“七夕”的時候,“共享廚房”的預約也是爆滿,還有夫妻搞了“燭光晚餐”來共度這個“中國情人節”。
胡凱說,近年來隨著建筑行業農民工收入的提高,他們也越來越重視生活質量,公司也越來越注重滿足他們各方面的需求。除了“共享廚房”,工地上還設立了醫療所、服務站等機構,從全方位來關心農民工。
近年來,中國各地建筑工地都在不斷創新對建筑農民工的關懷。從保障農民工不欠薪,到創設“暖心小屋”、“夜校培訓”等特色關懷項目,既體現中國企業和社會對農民工的重視程度不斷提高,也是企業在面臨日益突出的“用工荒”之際,希望用溫暖牌留住員工的心。(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