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日報訊 (記者 鄔秀君)一張鼓浪嶼的經典照片,讓更多讀者關注到鼓浪嶼老碼頭的存在,并勾起了他們對鼓浪嶼老碼頭歷史變遷的好奇。昨日,本報采訪了廈門文史專家以及鼓浪嶼老居民,對鼓浪嶼老碼頭概況進行了簡單梳理。為滿足讀者對鼓浪嶼老碼頭的好奇心,本報將詳細介紹一些鼓浪嶼老碼頭的變遷與浮沉。 新聞源自于林爾嘉三位兒媳惜別的照片,故事也從照片背景的碼頭開始講起。眾多文史研究者認定,照片中惜別的碼頭為新路頭碼頭。 據了解,曾經的新路頭碼頭的棧橋如今已深埋在鹿礁路前2.5米深的地下,我們只能站在曾經的碼頭之上,根據鼓浪嶼文史專家以及一輩子居住在鼓浪嶼的老人的講述,為您回放新路頭碼頭的歷史浮沉。 19世紀60年代后 一度承擔兩大功能:出入和鹽務稅收 近日,本報報道了林爾嘉后裔在琴島團聚,老照片多年謎底揭開的消息(詳見本報11月23日B01版《這三位女子都是林爾嘉兒媳》一文),一張拍攝于1931年、定格林爾嘉三位兒媳在新路頭碼頭合影的老照片引起市民的廣泛關注。實際上,新路頭碼頭在清朝道光年間就已經存在了。 鼓浪嶼文史專家吳永奇介紹,清朝道光年間,升旗山下鹿耳礁片區聚居著黃氏族人。為方便進出鼓浪嶼,黃氏族人在今天的復興路與鹿礁路交會處往下呈L形處,修建了碼頭。“在19世紀60年代以前,這個碼頭主要是為黃姓族人出入服務的。”吳永奇說。 19世紀60年代以后,外國人來到廈門,廈門有了海關,新路頭碼頭則承擔起另一個功能。“當時的廈門已經有了鹽務稅收部門,很多鹽船從同安運鹽出口,而新路頭碼頭這個小小的中轉站,成了鹽務稅收部門在鼓浪嶼設置的一個點。從那時起,新路頭碼頭又承擔著鹽務稅收的功能。”吳永奇說。 據介紹,新路頭碼頭的這一功能一直延續到20世紀20年代。“當年的黃氏家族為鹿耳礁附近的海堤、棧橋的修繕和維護是做了很大貢獻的。”吳永奇說。 20世紀初開始 主要成為林氏家眷 進出鼓浪嶼的通道 從20世紀初開始,林爾嘉家族在鼓浪嶼的影響力增大,新路頭碼頭則主要成為林氏家眷進出鼓浪嶼的通道了。 吳永奇認為,拍攝于1931年的這張照片,正是三位妯娌走出林氏府,徑直走到新路頭碼頭。“當時林氏府圍墻下面都是一片海灘,十幾座木頭搭建的高腳木屋住著漁民。每當漲潮的時候,這些木屋像是漂浮在海上,而退潮的時候,灘涂下布滿漁網。那時的新路頭碼頭功能已經逐漸退化,因為靠北的西仔碼頭是進出鼓浪嶼的主要通道,時間再往后,黃家渡一帶更是成為鼓浪嶼海上交通的重心了。”吳永奇說。 |
相關閱讀:
- [ 11-30]導演彭浩翔來廈談電影 《春嬌三》本要“發生”在鼓浪嶼
- [ 11-27]鼓浪嶼迎申遺成功后第二次市容整治 島上居民:路好走多了
- [ 11-25]鼓浪嶼筆山公園草木枯公廁臟 相關部門:正在接洽移交工作
- [ 11-20]“故宮男神”來廈顯身手 為鼓浪嶼鐘表文物“體檢”
- [ 11-16]在鼓浪嶼上隨意排放污水 可能面臨停業整頓并列入懲戒名單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