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科技成果轉化洽談會是2017廈門國際海洋周重要配套活動之一。
廈門日報訊(文/記者 林雯 通訊員 許金鏈 翁國寶 圖/廈門日報 記者 鄭曉東)黨的十九大進一步明確了海洋工作“服務于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服務于國家安全和權益維護”的新定位,為海洋事業改革發展指明了方向。廈門圍繞新時代加快建設海洋強國建設的基本方略,科學制定海洋事業發展的路線圖,將海洋事業發展全面融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市海洋與漁業局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在市委、市政府的部署下,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強烈的使命感主動作為,圍繞廈門市區位優勢和產業基礎,以海洋生物業、海洋高端裝備制造業為海洋高新產業重點發展領域,以補短板、延鏈條、提層次為重點,推進廈門市海洋新興產業快速發展,加快在我市打造海洋經濟千億產業鏈,為建成海洋強市、海洋強省、海洋強國貢獻力量。
創新思維 為企業提供資金補助
十九大報告提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我市十分重視海洋領域的科技創新,市海洋與漁業局充分發揮職能作用,強化海洋領域的科技創新驅動,促進海洋產業加快發展。
海洋科技初創企業發展壯大,面臨著資金、資源短缺等難題。市海洋與漁業局主動幫企業找問題找短板,運用創新性思維替企業解決問題。為了在資金層面上加強對海洋戰略型新興產業的扶持,在市海洋與漁業局的牽頭組織下,我市推出了“海洋助保貸”,單個企業最高貸款額度可達500萬元。技術難題攻關取得突破或創新成果成功轉化的企業,還可依據《廈門市海洋經濟發展專項資金管理辦法》申請最高500萬元的專項資金補助。
在月初舉行的2017廈門國際海洋周重要配套活動之一――第四屆海洋科技成果轉化洽談會上,入駐南方海洋創業創新基地的8個項目進行現場簽約。作為我市第一個海洋雙創基地,基地采用“聯合辦公+獨立空間公司策劃+孵化區”結合的運作模式,為海洋高技術產業相關企業、創業創新團隊提供“拎包入駐”式服務。在海洋部門的扶持與管理下,這個正式投入運營僅一年的海洋科技成果孵化基地已吸納21個海洋創新項目入駐,其中眾創空間團隊14個、孵化區企業7個,預計投資規模達11467萬元。還有,基地已列入“十三五”國家海洋創新發展示范項目,作為“廈門海洋高技術產業基地創業創新共享服務平臺”的主要建設內容,將獲國家財政補助6000萬元。
簡化流程 減輕漁民群眾負擔
過去要近一個月才能辦完的造船審批程序,現在只要兩周就能完成全套手續。市海洋與漁業局主動簡化小型漁業船舶行政審批手續,將辦件量最多、流程最復雜的4個行政審批事項進行整合優化,同步“四合一”聯審辦理制度,大大降低了申請人的時間成本和費用支出。
服務漁民,本質上是發展漁業。市海洋與漁業局創新體制機制建設,以便民服務為抓手,以簡政放權、簡化行政審批流程為主線提升服務水平,釋放改革紅利,增強我市漁業的發展動力。通過全力推進取消無謂證明和清理申報材料工作,努力減輕漁民群眾負擔,對沒有法律法規依據的證照(卡)、證明和材料一律取消,對內部共享的行政審批信息,不再要求申請人重復提供材料,按照審改工作要求及時梳理行政審批特殊環節辦理時限,將95%的審批事項納入市級“最多跑一趟”事項,大大方便了群眾辦事,提升了群眾的獲得感。他們還根據服務對象特點,將行政審批服務觸角前移,由海洋漁業部門負責管理的小型漁業船舶、船員類證書,如檢驗證書、所有權登記證書、捕撈許可證等換發、補發事項,由工作人員直接上門服務,讓廣大漁民在“家門口”就能把事辦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