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課堂讓理念內化于心外化于形 應該說,廈門校園生活垃圾分類的收獲,比預期的還多。 市教育局德育處處長許界群說,我們原本覺得,開展校園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就是單純的垃圾分類,但在實踐中,我們認為,如果生活垃圾分類只是“光桿司令”,它就沒有生命力;只有把它滲透到學科教學中去,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這一先進的理念才能“內化于心,外化于形”。 市教育局不僅為幼兒園、小學和中學的學生分別編寫了一套生活垃圾分類的教材,還出版了兩套書:垃圾分類的學科融合叢書和教學設計叢書,以告訴老師們講到哪個知識點,可以“順帶”講講垃圾分類理念,以及可以怎么講。 不少學校在實踐中,把滲透的理念發揚光大。譬如說,小學一年級的數學題,也特地被設計為和垃圾分類有關:小明分別運了幾車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這樣,就可以在運算中灌輸垃圾分類的理念。 不僅在課堂上,生活垃圾分類還走進課外活動――很多學校成立了“第101個社團”:生活垃圾分類社團。當然,更不用說校園的“五節”,肯定有生活垃圾分類的影子。譬如說,科技節里,有學生利用語音自動識別器,來教大家生活垃圾分類知識。 走進家庭 通過孩子帶動家庭甚至社區 廈門校園生活垃圾分類工作之所以被瘋狂打call,還有一點原因:通過一位孩子帶動一個家庭,最終帶動一個社區。 讓教育部門引以為傲的是,教育系統這支生活垃圾分類的隊伍十分強大――截至去年,廈門全市在校學生數(含省部屬高校)有79萬名,加上近5萬名老師,這支隊伍至少有84萬人。 還遠不止這些人。市教育局通過“小手拉大手”,開展垃圾分類家庭教化行動,即通過孩子把垃圾分類理念帶回家,去影響他們身后的父母甚至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很多學校還要求,學生每周拍攝一張家庭生活垃圾分類照片、每月編輯一個微視頻,上傳到班級家長QQ群。 張宙坦承,最開始時,家長有怨氣有怨言。但是,隨著廈門生活垃圾分類工作深入推廣后,這些怨氣和怨言就少了。 廈門的教育工作者認為,某種意義上看,學校的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可以回答一座城市要用多少年實現生活垃圾分類處理這個問題――如果學校從幼兒園孩子開始灌輸生活垃圾分類理念,那么,或許再過15年甚至更短的時間,這些孩子走出校園,會把這種理念散播到更廣泛的范圍內。 未來更好 不僅動力滿滿 還更注重創新 回過頭去看,一年前甚至半年前的廈門校園生活垃圾分類,可以算得上是“兩重天”。吳億年說,甚至在半年前,我們很多人還不知道要做什么,怎么做;現在不僅知道要怎么做,而且還開始有創新了。 郭獻文則認為,師生們在過去半年中的最大變化是:對于垃圾分類,從過去的“別人要我做”,變成現在的“我要做”。 更重要的是,郭獻文說,現場會并不是校園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的終點,它只是另外一個出發點。他介紹說,接下去,我們還要把垃圾分類工作融入智慧校園建設,建立大數據;此外還要將它和綠色校園建設、人文校園建設結合起來。 郭獻文說,我們要通過校園垃圾分類工作,為廈門創建文明城市“六連冠”注入鮮活的校園因素。 |
相關閱讀:
- [ 12-04]住建部評價廈門校園垃圾分類工作:值得全國學習和借鑒
- [ 12-03]廈門小區推行垃圾分類 高層樓道該撤垃圾桶嗎
- [ 12-01]全國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現場會在廈召開 王蒙徽出席
- [ 11-30]廈門福州城市建成區分別于2018、2019年全面推行垃圾分類
- [ 11-30]廈門市加快完善垃圾分類末端處理設施建設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