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共享的公益超市、座無虛席的義教課堂、豐富多彩的慈善活動……走進廈門市湖里區金山街道金安社區,頭戴小紅帽、身披紅馬甲的“志愿紅”隨處可見。
16支志愿隊伍、2562名志愿者、2000余場次志愿活動、30萬人次受益群體……近年來,金安社區建立了全國領先的制度完善、分工明確的志愿者系統,2016年被評為全國最美志愿服務社區。
“社區就是我的家”
“社區就是我的家,我有義務保持這里的美麗”,這是社區居民共同的心聲。
每天上午,彭碰獅總會帶著他的“老伙計”們出現在社區街道上,清理衛生,引導交通。
由60余人組成的“文明督導志愿隊”平均年齡超過60歲,隊長彭碰獅更是步入古稀之年。志愿隊自2013年成立至今,隊員們不懼高溫與嚴寒,櫛風沐雨,周一到周六上午都會準時出現在街道的義務巡邏之中。“隊員們平時巡邏不放過每一個角落,出現不文明現象立刻糾正,并向社區報告,心里想著的就是對這里的愛。”彭碰獅說。
“督導隊員年紀那么大了,之前看到他們下雨高溫天還出來巡邏真不容易。”居民們談到這支“文明隊伍”時欽佩不已,“社區內以前沒有他們時垃圾到處扔,車子隨便停,志愿隊出現后感覺社區街道寬敞多了。”
與彭碰獅這些“老伙計”相似的志愿者不在少數,每天清晨五點定時起來擦洗街道設施的涂桂能,不計報酬、堅持打掃社區公廁的張曉英,堅持手工制作、義賣籌集善款幫助社區困難群眾的手工志愿服務隊……本著對社區的愛,幾年如一日從事著身邊的“小事”,雖然平淡,卻不平凡。
志愿氛圍感染每個人
2009年剛到社區時,鄭金星是社區內出了名的“刁民”:愛喝幾口小酒、愛打架愛管閑事,但社區內紅紅火火的志愿氛圍,讓骨子里熱心腸的“老鄭”還是動心了。“當時社區內占道經營、車輛亂停現象普遍,我這個‘刺頭’就是看不慣,非要出風頭管一管。”鄭金星說,“后來這些現象慢慢減少了,居民都為我豎起大拇指,這給了我做志愿的動力。”
2013年鄭金星組建了社區平安護園隊,幾年來不管刮風下雨還是逢年過節,社區內每晚都會見到護園隊員的身影:糾正車輛停放,排查安全隱患,進行文明宣傳……在他們的努力下,社區秩序良好運轉。
如今,“老鄭”身上的江湖氣早已褪去,三個月前剛成為預備黨員的他也漸漸感受到肩上的責任:“入黨更要懂得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把為居民服務,為社區作貢獻作為最大快樂。”
“社區志愿氛圍感染著每一位居民,老鄭的事例就是其中的一個縮影。”金安社區黨總支書記吳麗敏說,“社區內人人享有志愿,同樣人人參與志愿。很多居民就算不是注冊志愿者,也經常出于本能將亂停放的自行車擺好,將亂扔的垃圾拾起,這也是金安能成為全國最美社區的原因。”
“達人”志愿更精準
“年輕人創業要注意哪些法律問題”“辭工作走法律程序會不會很麻煩”……每周二上午“秀丹阿姨”都會準時出現在法律驛站,接受居民們的法律咨詢。作為一名退休法官,有30多年法律經驗的吳秀丹是社區內公認的“法律達人”。
金安社區作為廈門最大的保障性住房小區,居住著來自全國各地的人,人多且雜,交流方式和生活習慣上的差異經常會引起鄰里間的矛盾糾紛。吳秀丹主動承擔起調解員的工作,為解決糾紛她走家入戶、傾聽原委、認真分析,給每家每戶“量身制定”調解方案。
“在法院工作那么多年,當慣了‘和事佬’。”吳秀丹說,“能發揮自己特長為居民服務,讓我感覺老有所為、老有所樂。”
“‘秀丹阿姨’有時能為一場糾紛和事主微信聊到凌晨兩點,顧不上吃飯更是常事。”社區工作人員小米說,“現在社區內看到的更多是鄰里間漫步閑聊、說說笑笑,糾紛投訴也與日俱減,外面的人聽聞也經常過來求助。”
在社區像吳秀丹一樣的志愿“達人”還有很多:免費為社區媽媽們提供產后服務的“育嬰達人”周秀英、為社區活動志愿主持的“宣講達人”徐嬌、為社區書院開展公益課程的“英語達人”孫秀明……熱心公益的志愿者們各盡其才,成為凝聚社區大家庭的重要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