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庚精神是人文集美的靈魂。(林志杰攝)
廈門日報訊(記者 林桂楨 應潔)如何培育集美的人文環境?昨天上午,集美區政協第三次高校委員季談會召開,轄區高校委員、專家學者就上述問題展開探討,碰撞出不少卓有建樹的見解建議。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深厚的人文底蘊,是集美強勁的核心競爭力。集美區政協主席胡亞才表示,近年來,集美區提出建設“人文集美”的戰略構想,不僅重視經濟建設,更把文化建設放在一個非常顯著位置,當作一項長期的重點工作來抓。新時代、新征程、新集美,集美在新起點上培育和塑造集美人文環境,不僅是堅持、弘揚“一精神三文化”(即嘉庚精神和華僑文化、閩南文化、學村文化)的實際舉措,也是提升綜合競爭實力、再造發展優勢的現實要求。
胡亞才建議,集美區要在景觀文化上做精做深集美文化名片,建設體現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打造獨具特色城鄉生活環境;著力提升集美文化軟實力,加快文化事業發展,著力培育文化產業市場,加大文化資源保護和挖掘力度;不斷提升城鄉文明形象,提高市民素質,打造文明包容和諧的集美,促使集美的城市“形態”、文化“神態”、居民“心態”內外兼修,使集美的經濟實力、文化魅力剛柔相濟,從而展現出嶄新風貌。
優化公共藝術提升集美城市品位
走進一座城市,其城市雕塑、壁畫壁飾、園林綠化、建筑裝飾等往往留給人不可磨滅的“第一印象”。事實上,這些城市空間的公共藝術也承載著城市的文化內涵,被認為是城市精神與文化價值的符號。
“將城市公共藝術納入規劃建設軌道,通過自然而豐富的融入,詮釋集美的城市精神。”廈門理工學院副教授何原榮建議,集美可構建以華僑旗幟、學村風范、閩南傳統為主題的城市雕塑,將“集美十景”“新市民在集美”等元素融入城市壁畫;實施“城市閑置立面托管”計劃,將閑置圍墻按照高端、文化等含義打造成城市文化墻,并將其作為戶外媒體進行整合營銷。
集美大學音樂學院教師梁虹從自身專業角度建議,構建浸潤式集美音樂印象。具體而言,將公共空間的音箱隱藏起來,進而設置音樂背景,比如,在古民宅、大社古厝可播放早期的閩南歌曲、歌仔戲、高甲戲,讓游客充分浸潤于集美的文化中。
保護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集美文化基因
“中國第一僑鄉在集美。嘉庚故里必須把華僑旗幟扛起來!”昨天,在以“華僑文化與僑鄉僑資源保護”為主題的報告中,華僑大學教授、華僑文化研究學者許金頂認為,研究、保護和發展華僑文化,要跟僑鄉社會“鏈接”起來,而后者的重要陣地就是集美。
許金頂建議,集美應建立起僑鄉社會歷史文化數據庫,盡量完善資料資源并建成一個共享平臺。另一方面,在集美這個“天然的僑鄉博物館”基礎上,建立一座場館式的僑鄉博物館,把轄區內的宗祠、碑刻、僑批等僑文化資料逐一拍照展出,讓僑文化資源保護從碎片化保護,變成了“一盤棋”――由區政府統籌開發保護。
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評審專家、廈門市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集美大學教授及碩士生研究所導師楊廣敏就實施集美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強調優秀傳統文化的保護要“轉化創新”,建議建設集美文物資源地理信息系統GIS管理系統,開展集美優秀傳統文化影視精品和經典民間故事動漫創作生產。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分為國家、社會、公民三個層面。這次,廈門理工學院副教授劉新華把目光投向公民層面,倡導集美以培育社區精神來推動提升人文環境。他建議將集美社區精神定位為――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導、以嘉庚精神為核心內容,來不斷提升居民對社區的歸屬感、認同感及社區凝聚力。
強化產業支撐打造文化高地
除了公共藝術,城市文化氛圍還體現在產業發展中。正如華僑大學教授黃安民所說:“文化要跟產業結合在一起,沒有產業支撐,文化發展不能長久。”他建議,要架設文化發展的骨骼――將“一精神三文化”同集美產業相結合,充實集美文化軟實力。
黃安民說,集美可重點對時尚文化產業、閩南文化產業、華僑文化產業和學村文化產業進行精心篩選和包裝,塑造區域文化品牌,打造城市文化地標;對文化生態進行系統梳理和優化,加強文化載體的系統建設,形成賣點,營造“人人都是旅游環境,處處都是旅游景觀”的濃厚文化氛圍。
集美區委宣傳部副部長唐金富在此基礎上提出,優化集美區文化產業園,打造人文高地。他建議,集美文化產業園區要傳播時代主流精神,歌頌新時代,展示中國夢,傳播核心價值觀;塑造鮮明的文化形象,可挖掘“一精神三文化”的內涵,形成自身特色形象,打造文化傳播品牌;融合城市人文氣質,挖掘集美歷史文化內涵,營造園區內外的人文氣息;同時建設閩南和僑鄉生態文化園區,將碎片化存在的閩南文化和僑鄉文化進行集中展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