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減稅方案出來后,各種輿論沸沸揚揚。 減稅還是加稅,首先看是出于什么樣的經濟周期。我們不妨假設一下,如果是“大放水”的背景下減稅,是不是直接會變成下一個津巴布韋? 從長期上看,美國自08年實行量化寬松政策以來,經濟得以復蘇,但資本外流的狀況也很嚴重,直接導致實業尤其是制造業份額下滑和財政赤字不斷擴大。資本回歸和財政赤字這兩個目標,一次只能實現一個(蒙代爾的三元悖論)。那么當經濟企穩后,更需要的是資本的回流來促進繁榮。要促進資本回流,那么“加息縮表+減稅”,便是一個非常漂亮的“組合拳”。 這套“組合拳”能否取得最終成功呢?關鍵數據有兩個:一個財政是否能夠平衡,另一個是就業率是否達到預期。有一種觀點認為,由于美元是主流貨幣,所以美國的財政不平衡也沒關系。是的,固然就沒平衡過,在寬松背景下不平衡沒關系,但也無法在縮表背景下繼續擴大赤字,至少要控制赤字規模。 政府的政策需要財政預算支持,美國總統特朗普2018年的預算是否能通過是一個關鍵點。在美國,總統的財政預算能否通過,除了黨團利益外,更重要的是政府的支持率。而政府的支持率直接決定于就業率。 綜上所述:減稅+加息縮表如果能促進資本回流,就能制造新的就業機會;新增就業達到施政承諾就能提高支持率;支持率上升則更容易獲得預算支持,從而平衡減稅的財政收入水平下降,直到經濟發展新增稅收取得再平衡。就目前看,美國就業率已經很高了,但是否能長久保持低失業率,還有待時間檢驗。 美國政府希望資本回流和工作機會,那中國呢?任何國家要經濟發展,要的都是資本和工作機會,中國也是一樣的。 中國發展的三個大機遇,第一個是改革開放初期的內部資本盤活,第二個是東南亞經濟危機后的東亞-東南亞再分工,第三就是08年后量化寬松政策。這十年,中國的GDP總量迅速發展到世界第二。那么,現在美國要開始減稅了,也就意味著出口型的粗放經濟增長結束。在美國的逆全球化的過程,如何早圈出自己的經濟勢力范圍則顯得尤為重要,比如跟在美國后面的英國。
|
相關閱讀:
- [ 12-05]今年1-10月 集美企業減稅負逾5億
- [ 10-28]今年1-9月廈門集美地稅為企業減稅減負逾5億元
- [ 07-11]廈門市海滄區減稅再加碼 企業再減負
- [ 07-11]廈門市海滄區減稅再加碼 企業再減負
- [ 06-29]集美多部門協作 為中小微企業宣講最新減稅政策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