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我們好一些,“一帶一路”三年前就開始實行了。或許有人會認為在國外投資不靠譜,但看國內的共享單車,“燒起錢來”也不含糊。要取得成功自然是需要承受附帶的損失,我們固然希望附帶損失少,但卻不能因為有附帶損失就不支持。于外,則是打開“生存空間”的“一帶一路”,用人民幣向外投資。于內,今年發改委主導環保部配合,實行鋼鐵、煤炭、天然氣等供給側改革。 那么這些政策的本質是什么呢?個人覺得是面向未來的工作機會的競爭。這里就有人會問:部分企業停產、甚至倒閉不是減少工作機會嗎?何來增加? 我們知道,一個技術進步固然會消滅一些工作崗位甚至是行業,但必然也會創造新的工作機會。尤其在工業生產智能化的時代背景下,低端產業最后必然是被關的。早點主動關,還可以使社會資源集中到可以制造新就業機會的新興產業上來。所以,在這種技術進步為驅動的就業再分配浪潮中,我們大力推進國企改革,去掉低端產能,為新產業騰出空間。那么到這里大家應該可以看到,在周期趨勢變化之前,我們已經做了生存空間鞏固的工作(“一帶一路”)再次自我革命的準備工作(國企改革+產能升級)。 回到開始的那句話:減稅的關鍵是平衡。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相對慢,所以結算地位遠不如美元,故而平衡更重要。我們的稅改推進一步都很艱難,第一道“坎”在分稅制。所以,要稅改推進,先要調整分稅制;要調整分稅制,先搞定房地產。我們能看到,這兩年除了鋼鐵煤炭,供給側最成功的就是房地產,現在四線城市的庫存都去得差不多了,用央行行長周小川的說法就是居民杠桿擴大效果明顯。因此,目前的地產政策可以概括為,去掉信貸杠桿,用土地供應和戶籍捆綁(限購)到實現經濟轉型升級再慢慢放開,同時,加強租賃和公租房推進,解決買不起的居住需求。那么,信貸投放就可以指向實體,尤其是核心產業政策。如果有心的不難感受到,今年各級政府主導產業基金的規模在迅速擴大,比如中央和地方兩級財政主導的集成電路產業基金已經近7000億。從信貸上看更加直接,央行“定向降準”后將是全面“加息”,用產業發展機會吸引資本流入。新產業發展起來,舊產業遷出,本身也在創造工作機會。至于中國的減稅,必然是根據國情、逐步細分進行的,會向國家需要的產業行業傾斜。整體的減稅窗口,至少也要等“全面實現小康社會”之后才能進行。 作為一個中國人,沒有其它任何選擇,只能與國休戚,榮辱與共。我們不是在經歷一個時代,我們本身就是一個時代。(作者 唐遷) |
相關閱讀:
- [ 12-05]今年1-10月 集美企業減稅負逾5億
- [ 10-28]今年1-9月廈門集美地稅為企業減稅減負逾5億元
- [ 07-11]廈門市海滄區減稅再加碼 企業再減負
- [ 07-11]廈門市海滄區減稅再加碼 企業再減負
- [ 06-29]集美多部門協作 為中小微企業宣講最新減稅政策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