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為食亡】 稻田和沼澤地越來越少,大雁也就不來了 廈門并不是從來沒有大雁落腳,據一位老漁民說,他在九龍江口至廈門海域一帶打魚幾十年了,大約40年前每年冬天都會見到成群的大雁,它們棲息在蘆葦及水草豐富的湖泊、水庫、入海口、沼澤地一帶。后來大雁越來越少,這些年幾乎連一只都見不到了。 江航東說,“鳥為食亡”,候鳥每年來回奔波幾千里就是奔食物去的。和海邊灘涂上那些越冬水鳥不同,大雁并不是以海里的貝類、小魚小蝦為食,它們的主要食物是植物嫩葉、細根、谷物種子等,它們的警惕性很高,安全距離一般都要100米以上。 大雁理想的覓食環境是寬闊的水面、成片的稻田、廣袤的沼澤地。因此,如洞庭湖、鄱陽湖、閩江口等地,才會成為大雁越冬的聚集地。閩南包括廈門一帶,以前也有這樣的生態環境,但隨著城市的發展,大片的稻田和沼澤地消失了,大面積的湖泊越來越少,大雁也就不愛來了。其他冬候鳥沒那么“挑食”,還是年復一年照樣來,其中廈門市民最熟悉的就是鸕鶿。 【辨別有招】 大雁飛過時有響亮的雁鳴 鸕鶿則是悶著頭往前沖 被誤看成大雁的鸕鶿是到廈門過冬的常客,它們的生活很規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從12月到來年春暖花開,每天早晨它們從金門的棲息地出發,成群結隊飛到廈門來覓食,傍晚時分,吃飽喝足的它們又飛回金門過夜。 據江航東觀察,鸕鶿有兩條固定線路,幾乎從未改變。一條是大部隊的路線,早晨從金門島出發,沿廈門高崎國際機場和集美杏林之間那片海域飛行,到馬鑾灣、杏林灣一帶海域覓食,傍晚原路返回;另一條是“散客”路線,從金門島出發,飛越廈門島上空,到筼筜湖一帶覓食,之后原路返回。 江航東說,在金門過夜的鸕鶿每年的數量大約是8000只,到廈門覓食的有四五千只。鸕鶿的覓食效率很高,擅長捕魚,其他水鳥要花大半天時間找吃的,鸕鶿只要一兩個小時就能吃飽喝足。它們的團隊意識很強,甚至還會“圍獵”。“我曾經看到上千只鸕鶿圍成一圈同時入水,用翅膀撲打水面,包圍圈里的魚被震得暈了,鸕鶿們毫不費力就能飽餐一頓,這種本領是其他鳥類望塵莫及的。”他說。 溫飽無憂讓鸕鶿有更多時間玩耍或練隊形。“每年開春的時候,它們幾乎每天都會練隊形,大家會看到更多“人”字陣或“一”字陣鳥陣。”江航東說,和大雁飛過時會聽到響亮的雁鳴不同,鸕鶿群飛行時都是悶著頭往前沖的,另外雁群飛行時翅膀扇動比較優雅,而鸕鶿翅膀扇動的頻率很快。市民可以從這兩點分辨是大雁還是鸕鶿。 【鏈接】 這個冬天我們還可以看到這些鳥 留在廈門過冬的:大白鷺、蒼鷺、綠翅鴨、北灰鹟、黑喉石鵖、紅脅藍尾鴝、白眉鹀、普通鵟等。 途經廈門的冬候鳥:紅嘴鷗、黑嘴鷗、紅喉鶲等。 廈門本地留鳥:小白鷺、池鷺、紅耳鵯、灰喜鵲、暗綠繡眼鳥、小鸊鷉、牛背鷺、棕背伯勞、珠頸斑鳩、八哥、純色鷦鶯、鵲鴝等 |
相關閱讀:
- [ 11-30]上百只鸕鶿來鷺“探路”過冬 大部隊預計12月集結周邊島嶼
- [ 03-23]來這看上千鸕鶿齊飛 廈門園博苑觀鳥長廊月底啟用
- [ 01-15]上千鸕鶿戀上廈門筼筜湖 每日清晨聚集湖上覓食
- [ 12-05]廈門筼筜湖畔魚鉤飛舞釣客多 鸕鶿受驚不敢來
- [ 12-02]治理后環境更好 筼筜湖成今冬來廈鸕鶿覓食首選地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