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校生偷偷帶手機進學校 30元包月租給同學玩游戲 小李上高一,學習之余唯一的愛好就是玩手游。小李的母親說,孩子性格比較內向,但玩游戲時卻像變了個人似的,每天一有空就玩,經常玩得入迷,因此曾經被父親甩過巴掌,父子、母子關系也變得比較緊張。 小陳也是高一學生,同樣是“手游控”,經常玩得連喝水都顧不上。小陳的媽媽苦口婆心地勸他,但他依然不為所動,沉迷于手游。一次,媽媽氣得當著他的面把手機和電腦都砸了。但是,這也無法阻止小陳玩游戲,他跑去網吧繼續玩。 小劉今年上高二,平時都住校。學校禁止學生帶手機,有些同學偷帶,他就租同學的手機玩,一天1-2元,包月30元。周末一回到家,小劉就向媽媽索要手機,要是媽媽不給,他就會和媽媽大吵一架。有一次,媽媽不讓他玩手機,他還從二樓家中跳下去,媽媽被嚇得癱在地上。母子關系因為手游問題變得很緊張。 小鄭已經上大一,今年高考考英語科目前,他特地打電話提醒媽媽把手機充滿電,說一考完就要回家玩游戲。 學校對策 嚴格規定使用手機的時間高一學生只能用“老人機” 杏南中學對學生的手機管控十分嚴格。在高中部,白天上課時段,教學區內禁止學生使用手機;晚上宿舍熄燈后,學生的手機也要統一放到保管箱里。學生可以使用手機的時間,一般是每天吃飯時段和晚上9點45分至11點這段時間。在晚上這段時間里,老師們也積極地引導學生聽聽“十點讀書”等有益身心健康的節目,盡量不要玩手游。 對于今年的高一新生,學校要求大家只能使用“老人機”等非智能手機。該校德育處的陳老師說,今后這個措施將逐步推廣到全校。“學校這幾年能在高考中取得較大進步,與對學生的手機管控措施密不可分。”陳老師說。 專家觀點 家庭學校要雙管齊下 家長自己要以身作則 廈門逸夫中學教務處副主任、初中語文教師陳澤清是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他說,電子游戲會刺激大腦,讓人產生幸福激素。如果不加控制,一直保持高強度、高頻率的刺激,會使人越來越難在現實生活中獲得幸福感,從而導致人逃避現實,沉迷于游戲。 在陳澤清看來,家庭教育要做到防患于未然,學校教育也要重視溝通引導。陳澤清說,有些家長自己也玩手游,有時甚至用手機等作為年幼孩子的“電子保姆”。他認為,父母如果想讓孩子少玩游戲,首先要以身作則,對自己嚴格要求。 家長要當好“安全帶”角色 用更有意義的事取代手游 兒童、青少年心理教育及家庭教育工作者溫娟說,一些青少年兒童之所以迷戀手機或電視,是因為他們不知道有什么東西比這些更有趣。當家長禁止孩子玩游戲時,應該用更有意義的事情來取代,讓孩子自己主動放棄玩游戲。 溫娟認為,如果孩子從小缺少父母的陪伴,很容易產生心靈上的孤獨,尤其是進入青春期以后,孩子的“認同需求”“情感需求”等如果得不到滿足,就會通過手機游戲等來“補償”。如果孩子離不開手機,甚至沉溺于手機游戲等,就是一種“過度補償”。 溫娟建議,父母應從小給孩子提供比手機更有意義的玩具或游戲,比如抽空陪孩子做手工、搭積木、閱讀等,不僅能讓孩子主動放棄玩手游,而且還能培養孩子的各種興趣愛好。否則,等到孩子沉迷于手游后,再一味地制止,不但徒勞無效,反而容易讓孩子心生惦念,越發覺得被禁止的事物神秘莫測,甚至背著父母玩。 “有些家長為了省心,主動讓孩子玩手機。這樣的做法是絕對不可取的。”溫娟說,家長應轉變觀念,正確看待手游的影響,不要一味地限制孩子接觸電子游戲,而應該與孩子一起把好度,還要充當好“安全帶”的角色,與孩子制定使用手機規則,并嚴格執行。 |
相關閱讀:
- [ 12-06]廈門市青少年宮團隊部:管理和培訓各類青少年藝術團體
- [ 12-05]“筆韻傳神·專注少年”青少年軟筆書法課
- [ 11-22]2017廈門國際車展第二屆青少年大賽復賽結果出爐
- [ 11-22]廈門市青少年宮迎三十周歲生日 聆聽親歷者講述籌建故事
- [ 11-19]創意無限腦洞大開 廈門市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開幕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