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路徑 變“社區管”為“自治共管” “居民自治小組的白組長今天有事,我來替替她,這是我們居民自己的事?!?2月7日下午,在一布家園小區的保安室里,一位居民這樣向記者表示。 在小區墻上,一布家園自治管理辦法的實施細則一目了然。由于條件限制,一布家園并沒有嚴格意義上的物業管理服務,在社區黨委的牽頭下,居民自主召開了居民會議,表決通過了“小區自治管理公約”,成立了自治小組,全民齊心,開始管理自己的家園。 熱心居民陳明德,原是三明退休美術教師,在知道小區要改造后,全力支持參與共建。他充分發揮自己的美術特長,自己設計、自己繪畫,為小區內70余米的圍墻披上了“五彩霞衣”,成了小區居民閑暇漫步駐足觀賞的一道亮麗風景線。 原來小區只有門牌,沒有名字,改造后居民積極地出謀劃策,發揮群體智慧,通過居民大會、微信群、電話、短信等形式,征集了10余個名字,最終經過全體業主逐戶表決,“一布家園”的名稱以55.8%的支持率脫穎而出。 沒到節假日,社區都會組織開展“鄰里互助”活動,比如端午節,社區社工、志愿者和小區自治小組成員會帶頭將親手包好的粽子送到小區困難戶家中。社區黨員志愿者、青少年志愿者還積極走訪關心小區困難黨員、困難老人,讓他們倍感溫暖。 “華麗轉身”的背后,是廈門對基層社區治理體系的思考和創新。 日前,住建部部長王蒙徽在廈門調研時指出,要探索健全一次改造、長期保持的管理機制,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指導業主委員會或業主自治管理組織,實現老舊小區長效管理。 廈門市建設局房地產開發與物業管理處相關負責人表示,廈門在改造過程中注重“三分建,七分管”,努力探索推動無物業老舊小區的治理模式從“靠社區管”向“自治共管”轉變,解決改造后期管理難題,避免因管理缺失、無序,而造成改造成效不能持續,再走老路。 鷺江街道辦創新成立的“家園服務中心”,為老舊小區提供自治小組籌建、物業管理培訓、公共資金托管等服務,變“生人社會”為“熟人社區”,進一步增強了群眾對城市和社區的認同感、歸屬感和自豪感。目前,廈門推行的是小區分類治理三類模式,即居民自治管理、購買菜單式物業管理以及引進專業物業公司管理服務,截至目前,廈門老舊小區改造已引入物業服務企業管理的12個,成立居民自治小組的77個,有39個老舊小區相繼成立業主委員會,促進小區管理持續規范。 做好加法 發掘歷史文脈融入時代氣息 從一個以漁業養殖為主的小漁村化身“中國最文藝漁村”,年接待游客量超過1000萬人次,成為廈門旅游新名片,曾厝垵文創村走的是一條業主、商戶、游客多元共治的社會治理新路子,這其中,就包括部分歷史文脈的傳承。 在廈門市有關領導看來,老舊小區改造,除了適當的改造或拆違建、提設施、惠民生,更重要的是怎么做好“加法”。 因此,在治理這些“飽經風霜”的老舊小區進程中,廈門充分挖掘老舊小區歷史文化特色,注重歷史文化傳承。比如,先鋒營小區的歷史文化墻,形象地展示了鄭成功當年操兵演練的英姿;神山三航小區的閩南特色紅磚圍墻,記錄著特區發展的印跡。而這些內容都增強了居民群眾對社區的自豪感、歸屬感,推動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實、落細、落小。 此外,一部分老舊小區的治理,還充分融入了新的時代氣息。比如玉荷里小區,運用“海綿城市”理念,提升綠化帶吸水、蓄水等功能,將小區打造成了坐落在鬧市中心的“生態小區”。 今年初以來,廈門還結合“莫蘭蒂”臺風災后重建和文明城市創建再提升工作,拆除“兩違”625萬平方米,新建改造供水管網99公里,新增改造園林綠地696公頃,完成立面改造9069棟建筑物,建成夜景照明工程2038處,極大提升了城市宜居度和美觀度。 廈門的“加法”經驗,正在迎來廣泛的認同。 去年10月,廈門老舊小區改造提升作為范例之一,被選送參加“第三屆聯合國住房和城市可持續發展大會”展覽。今年1月,菲律賓卡加延市市長帶隊專程來廈學習舊城提升改造經驗,并紛紛點贊廈門做法。 |
相關閱讀:
- [ 12-04]住建部評價廈門校園垃圾分類工作:值得全國學習和借鑒
- [ 12-02]住建部在廈召開老舊小區改造試點工作座談會 王蒙徽出席并講話
- [ 12-01]全國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現場會在廈門召開 住建部點贊
- [ 12-09]廈實行綜合管廊運營管理 “六大率先”被住建部點贊
- [ 10-27]廈門市地鐵建設“廈門經驗” 獲住建部專家肯定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