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葉說唱
薌劇小戲《社區大嫂學報告》
東南網12月12日(福建日報記者 林澤貴 林世雄 通訊員 劉平 馮立東 文/圖)熟悉的薌劇、好看的木偶戲、歡樂的答嘴鼓,還有草根藝術形式的三句半……12月6日晚,廈門市集美區僑英街道的居民在家門口的北區廣場欣賞了一場別具一格的閩南曲藝大餐。集美區潯美薌劇社社長陳瑞美跟她的那幫老姐妹,再次帶著新編曲目《新時代 新使命 揚帆再起航》登臺亮相,那些熟悉的薌劇曲調和唱腔韻味,瞬間引起居民們的共鳴,用這種獨特的方式宣傳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
鄉土文藝緊跟時代步伐
集美區潯美薌劇社是陳嘉庚先生在1950年創辦的。當時,大社還是一個小漁村,文化極端貧乏。為了豐富鄉民們的業余生活,回鄉后的陳嘉庚便出資,以搬運隊的工人為主體組建了工余薌劇社,后用集美更遠早的地名“潯美”,更名為“潯美薌劇社”。薌劇社經過不斷發展,漸漸改變了大社鄉民的業余生活,用劇社編劇陳聯謙的話說,“大家有空就看戲,打架、賭博也就少了”。
薌劇社不僅下鄉演出,后來每逢端午節集美龍舟賽,都會在指揮臺東邊表演。龍舟賽期間,甚至還會有一部分演員化好妝穿好戲服,由一條龍船載著沿池邊巡回演唱。此后集美的每個重要節日,當地居民均能在嘉庚公園或是龍舟池一帶看到劇社的演出。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陳聯謙說,半個多世紀以來,劇社除了排演傳統曲目,進社區演出、進學校教學,做好傳承工作外,還緊跟時代主旋律創排節目,力求形式多樣化,以薌劇音樂為載體排演了許多現代內容的小戲、快板說唱、舞蹈等節目,積極配合區里各個時期宣傳任務。土地改革、抗美援朝、改革開放等時代“關鍵詞”都成了劇社創作的題材。
去年,被譽為“亮燈警察”的廈門市公安局集美分局指揮情報中心教導員陳清洲的重大感人事跡傳遍了大江南北,許多藝術家和文藝愛好者受他的精神感染,紛紛自發創作文藝作品,向他表示敬意和祝福。“宣揚時代楷模陳清洲的精神,我們也沒落下。”陳聯謙說,為了創作感人劇目,除了收集有關陳清洲的報道外,他還向陳清洲同事的兒子詳細了解陳清洲的事跡和平時的工作細節。演出后,演員和群眾都說好,陳瑞美說她“唱著唱著,情不自禁地哭了”。
宣講形式活潑贏得廣泛共鳴
這些年來,集美區的重要活動,劇社從來不“缺席”。此次創作《新時代 新使命 揚帆再起航》,陳聯謙從十九大開幕起,就每天看電視、看報紙,并從中梳理出了從嚴治黨、生態文明建設等多個關鍵詞,在大會勝利閉幕時,作品就基本成型了。這個作品更多地關注“新”,關注未來,所以定位為揚帆再起航。
“生態文明入國策,人與自然和睦共生。全力推進高顏值,建設生態花園城市。”陳瑞美說,每一次唱到這里都心潮澎湃,十九大報告關于生態、民生、美麗中國、中國夢的內容,都與普通老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關,“越唱越激動,唱的時候,一種希望、夢想和幸福的感覺油然而生”。
作為閩南文化的聚集地,集美區先后通過建設省級特色文藝示范基地“集美閩南曲藝創作基地”、出臺《集美區民間文藝團隊扶持暫行辦法》、在中小學設立“閩南戲曲示范點”、評選公布首批區級非遺項目及代表性傳承人等方式,讓傳統閩南民間藝術在集美大地上繁衍出新生命,薌劇、答嘴鼓、荷葉說唱、南音、木偶戲等戲劇曲藝類型多元多樣,各類民間文藝團體眾多,常年深入社區、農村等基層開展豐富多彩的展演活動,深受基層群眾的歡迎。
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后,集美區及時成立十九大精神戲曲宣傳隊,陳瑞美、林惠真、郭韶勇、黃月嬌等集美戲曲界的大咖深受鼓舞,創作出一系列膾炙人口的戲曲作品,并以“新時代·新征程·新集美”為主題,舉辦了戲曲宣傳進社區系列活動,用群眾喜聞樂見的鄉音鄉曲來宣傳十九大精神,謳歌新時代。
當天的晚會匯集集美區的諸多民間文藝團隊,包括集美區潯美薌劇社、前場歌仔戲說唱傳習中心、灌口鳳山答嘴鼓傳習中心、集美區黃月嬌木偶劇團等。他們帶著答嘴鼓《感恩》、小戲《社區大嫂學報告》和《新時代 新使命 揚帆再起航》、荷葉說唱《新時代的航向》和《不忘初心好黨員》、閩南話三句半《歡慶十九大 幸福你我他》等節目來到群眾中間,吸引了數百居民前來觀看。“演出很好看,形式很活潑。”專程趕到現場看演出的集美戲迷王騰輝說,這種演出很接地氣,講的也都是平時發生在身邊的事,藝術家們用大白話將十九大精神講得通俗易懂,他覺得很有收獲。
“我們希望通過這些形式活潑的表演,讓從嚴治黨、依法治國等十九大精神為更多的人所熟知。”集美區委宣傳部部務會成員、區文聯副主席何慶余表示,為了讓作品接地氣,大部分節目內容皆是藝術家們深入基層創作的,更容易讓群眾產生共鳴,很多劇目也是邊排練邊作修改,力圖簡明扼要地傳達十九大精神的精髓。
接下來,集美區將繼續舉辦多場類似演出,組織戲曲宣傳隊進社區、進農村、進學校、進企業,讓十九大精神在集美區家喻戶曉、落地生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