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盛宴吸引中外參觀者駐足觀賞。(張天驕攝)
開幕儀式上,百余輛共享單車排列成“盛開的花朵”。(張天驕攝)
廈門日報訊(記者 王元暉 通訊員 陳慧琳洪惠清)廈門的強冷空氣昨天讓不少廈門人都穿上了厚厚的冬衣,不過,行走在翔安區新店鎮澳頭社區郁郁蔥蔥的村道上的歐洲老外們,衣服卻顯得有些“單薄”,只穿了一件白襯衣的荷蘭藝術家JAN ARTENS打趣地說,并不是因為習慣了歐洲的寒冷,而是這里濃濃的帶有家鄉味的文化氣息,給了他們溫暖。
從廈門東海域射來的陽光,昨天一大早就為澳頭鍍上了一層金色,波光瀲滟的懷遠湖面,倒映著周邊密密匝匝的紅磚古厝以及燕尾脊屋檐下一個個亮眼的文化標識。在時隔一年之后,這些來自北歐的客人帶著他們精心準備的藝術品,再度造訪這個美麗的小鎮。
昨天下午2時,“澳頭面朝大海藝術季·2017年第四季古渡新航”活動暨瑞典文化年之中瑞當代海絲藝術展在廈門北歐當代藝術中心拉開帷幕,與此同時啟動的是在不遠處懷遠湖畔澳頭村史館舉辦的“古厝玄象——伊玄綜合藝術展”,而《有一種愛叫永遠》陳慧瑛品賞會也將于近期在澳頭文學館登場——這三大帶著鮮明東西文化融合印記的藝術盛宴,將一直持續到春節前后,免費對市民開放。
不一樣的文化匯聚在澳頭,摩擦出的卻是同樣耀眼的火花,它照亮的是漁港特色小鎮在黨的十九大精神引領下的鄉村振興之路。透過當地老百姓的笑靨,在產城融合中推進區域轉型升級、用文化的力量增進群眾福祉的特色小鎮建設思路清晰可見。
大咖云集 共譜“一帶一路”交流新佳話
雖然被周邊的紅磚厝包圍著,但昨天邁著急切的腳步前往澳頭的文藝愛好者,一下子便能找到廈門北歐當代藝術中心的位置。這一澳頭漁港小鎮的又一地標建筑,從開門迎客的第一天起,便向外界散發出濃濃的北歐風情。
在這里啟動的“澳頭面朝大海藝術季·2017年第四季古渡新航”活動暨瑞典文化年之中瑞當代海絲藝術展,不僅是兩國文藝界共同關注的焦點,也成了昨天廈門眾多藝術愛好者及市民游客的歡樂盛宴。15位中外藝術家帶來的200余件精美作品,或裱在墻上,或擺放在地上,盡管它們的表現形式不同,但每一件都是人們眼中最耀眼的“明星”。
事實上,昨日這場藝術展開幕儀式上的主角,本身也是一件別出心裁的藝術作品――廈門知名行為藝術家曾煥光,用百余輛共享單車,在藝術中心前的空地上排列成“盛開的花朵”,他說,在共享時代,人們更需要把智慧的結晶放在一個更為開放的平臺上進行交流和分享。
一件長達196厘米的水墨畫《盛山圖》,在藝術中心入口便牢牢地抓住了參訪者的視線。據介紹,此次瑞典文化年活動以“‘新足跡’中瑞當代海絲藝術展――以鄉觀鄉,以邦觀邦”為主題,把“一帶一路”的沿途風光及風土人情,全都定格在以油畫、水墨畫、雕塑、影視等多種形式展現的藝術作品中。
人群中,集美大學美術學院副教授戚彧不斷重復介紹著他作品的理念――用2017個碎瓷片密密麻麻地點綴在雪白的墻面上,給了觀眾無窮的遐想。而瑞典籍華人藝術家王彤的繪畫裝置作品《金枝玉葉》,則成了昨天現場的另一道特有風景,在他看來,給枯枝披上金裝,將廢棄的建筑材料制成繪畫,可形成另類的圖像語言,給人特有的美感。
緊挨著懷遠湖的澳頭村史館,其實就是人們所熟知的澳頭著名古厝向東厝。昨天在這里揭下面紗的“古厝玄象――伊玄綜合藝術展”,同樣人流如織。當代藝術家伊玄用30件精選作品,將其獨創的墨禪藝術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神秘的古厝空間里濃墨飄香,一種心靈與時空的對話正不間斷地進行。
藝術搭橋 小漁村面貌日新月異
昨天下午1點半,當廈門大學藝術學院教授林春把右腳從小漁船踏到澳頭古碼頭的那一刻,他不禁又從心底感嘆了一句:“美麗的澳頭,又變了!”他和11名來自北歐的藝術家一樣,也是瑞典文化年之中瑞當代海絲藝術展的參展藝術家之一。不過,作為同樣知名的行為藝術家,他昨天來澳頭的方式有些獨特――揣著其精心設計的作品“奧丁(Odin)回澳頭(Oett)了嗎?”從島內五通碼頭搭乘漁船,踏浪前行。
在林春的眼里,正因為這些年澳頭被頻頻注入了北歐風情,這個小漁村與國際藝術界才能如此迅速地緊密接軌。因而,他的作品帶著明顯北歐色彩的奧丁(Odin),要對接的就是國際化的澳頭。
面朝大海,古渡新航。對自己家鄉的變化,昨天專門從國外回鄉參加活動啟動儀式的蔣德水老先生其實最有發言權。站在廈門北歐當代藝術中心“高大上”的大廳里,他不禁感慨萬千,眼眶也慢慢地濕潤了。1992年,他就是在這里,捐建了澳頭學校――此后,這所農村小學被改造為同心孤兒院,而不久前在多方的共同打造下,作為東西文化交流紐帶的廈門北歐當代藝術中心終于矗立起來。
蔣德水說,這三個時期,定格了澳頭成長的三個片段,“我們離鄉前,誰也不會想到澳頭在文化的支撐下能這么快成長為中西藝術之鄉,現在的澳頭人真有‘福氣’。”
擦亮品牌群眾獲得感加快提升
灑向懷遠湖的明媚陽光一掃空氣中的寒意,讓每個人的心里都暖洋洋的。除了藝術愛好者的喝彩,昨天并不難聽到前來“圍觀”的澳頭人持久的掌聲。
老百姓自發地鼓掌,使瑞典駐華大使館文化參贊馬福力深受感染。他坦言,自己前來澳頭之前,怎么都不會想到當地居民對北歐文化會如此深愛,對建設自己家園的熱情會如此之高。
事實上,外界從昨天的活動中,也了解到一個強烈信號――澳頭將繼續用文化的力量,為當地老百姓搭建產業平臺,最終的目的,無非是使“村莊更美、百姓更富”。而透過這一思路,人們同樣不難窺見澳頭在黨的十九大鄉村振興戰略引領下推進漁港特色小鎮建設的龐大格局。
這一點,早已被“澳頭面朝大海藝術季·2017年第四季古渡新航”活動策展執行人藍蘭看在眼里。作為近些年頻繁活躍在這片土地上的“新澳頭人”,她見證了小漁村一點一滴的變化,也體味著當地老百姓在大規模的文化建設中心底的甜蜜。
在攝影師的取景框里,昨天夕陽下的澳頭,又成了一幅畫。中西文化的融合中,這里,還會更有韻味,收獲更多的掌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