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發展 做強廈門 十大千億產業鏈 隨著中國經濟的轉型升級,進入從高速增長轉入中速增長的新常態,近幾年廈門經濟增長,也從以前兩位數增長下降到個位數增長。 徐祥清介紹了廈門經濟發展的基本情況,指出目前廈門處于面臨轉型升級爬坡過坎的關鍵階段,當前存在著工業發展后勁不足、產業轉型升級壓力加大、創新創業活力不足、研究與開發經費投入不足、產學研銜接不緊密、扶持政策不夠精準、創新人才集聚度不高、人才政策不夠普惠、企業總體成本費用偏高、中心城市輻射帶動作用不夠等問題。 為此,徐祥清提出自己的對策建議:一是推動制造產業智能化,緊扣十大千億產業鏈發展目標,補上千億產業鏈短板,做強千億產業鏈;二是推動服務業高端化,促進傳統服務業向高品質提升,培育發展物聯網等新興服務業;三是發展新經濟,運用新技術、新模式,培育新業態;四是構建以企業為主體的創新體系,引進大院大所,打造創新團隊;五是打造產業優質生態圈。 有學員把廈門和深圳作對比,指出廈門企業規模和利潤偏小偏低,而且企業排名靠前的都是國企,而深圳都是民營的。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招商引資的難度也越來越大。對此,徐祥清認為,服務業發展固然重要,但經濟基礎仍然要靠制造業,無工不富,沒有先進的制造業,就沒有先進的服務業。要發展高端制造業,要靠企業自己去創新、去研發,而國企在這方面難度較大。至于招商引資,最關鍵的是領導要重視,可借鑒中部地區省市的做法,按目標導向——圍繞千億產業鏈的短板來進行。 經濟和城市發展的核心是人,針對學員關于廈門人才政策的提問,徐祥清認為與其他沿海城市相比,廈門房價過高,大學生在廈門的生活成本偏高。為了吸引更多人才,解決人才的收入、住房、稅收以及配偶、子女的就業、上學等相關配套問題,廈門市應該借鑒深圳、武漢市的人才政策,加快出臺更多的人才政策細則,增強可實施和可操作性,實現人才引得進、留得住,做到人才政策的廣覆蓋、普惠化。 【教學小結】 創新黨校教學方式 提升干部培訓實效 李 萍 “訪談式教學”是我校教學改革的重要舉措,是創新教學方式方法的積極探索。本期“政策訪談”由市委黨校經濟學教研部負責,教研部主任方和榮教授牽頭并且擔任訪談的主持人,經濟學教研部全體教師集體參與、共同設計、精心策劃、充分準備。訪談以“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廈門思考”為主題,采取“1+2”訪談互動式教學方法,即一位主持人加兩位嘉賓的形式,就廈門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走前列、作示范中的一些重大熱點問題,進行面對面的對話、交流、研討,教學內容做到理論與實踐相銜接,現場氣氛熱烈、參與度高,受到學員的一致好評。 通過這次教學實踐,我們認為訪談式教學法在黨校教學中的成效主要表現為: 首先,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訪談式教學充分調動起學員學習的主動性、參與性,活躍課堂氣氛。與傳統的課堂講授相比較,訪談式教學法為師生提供了自由的交流、討論空間,呈現出吸引力強、便于交流、氣氛活躍等顯著優點。作為干部教育培訓教學模式創新的一次有益嘗試,訪談式教學不但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更受到了學員的歡迎。 其次,凸顯了學員的主體地位。訪談式教學在課堂上留出了大量的時間,讓學員參與到和嘉賓的互動交流中去,賦予其平等對話的機會和自由發言的權利,并能針對性地為學員答疑解惑,甚至能直接給出學員在工作中遇到難題的解決思路。這打破了傳統的“教”與“學”的關系,拉近了“臺上”和“臺下”的距離,凸顯了學員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 再次,提高了干部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新形勢下,干部培訓需求日益多元,信息獲取日趨便利,培訓要求逐漸提高,對黨校教學工作提出了嚴峻的挑戰。訪談式教學借鑒當前媒體普遍推出的訪談節目,給學員帶來耳目一新的教學體驗,推動學員在學習中思考、在思考中研究,把課堂學習與研究問題、推進工作有機結合起來,極大地豐富了當前的教學形式和內容,提高了干部教育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作者系市委黨校經濟學教研部教授) |
相關閱讀:
- [ 12-21]在廈中青年臺胞學習十九大精神 攜手同心共圓中國夢
- [ 12-20]廈門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 推動兩岸金融合作跨入新時代
- [ 12-20]同安洪塘鎮黨員干部把十九大學習成果轉為行動力
- [ 12-19]以十九大精神為動力 集美區再推民生保障新舉措
- [ 12-19]十九大精神戲曲宣傳走進葉厝社區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