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員觀點】 以高端制造業促產業轉型升級 廖 凡(第30期廳局級干部進修班) 海滄區以黨的十九大精神為指導,以打造國際一流灣區為目標,“五個一流建設”重點任務為著力點,堅持超前謀劃、加快發展,堅持對標一流、改革創新,全力以赴促產業轉型、抓城區建設、補民生短板。以集成電路、生物醫藥、新材料等高端制造業作為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優化經濟結構的著力點與主攻方向,加大對傳統優勢企業轉型升級的扶持力度,發展壯大現代服務業。一是招商引資,借助“后金磚”影響力和“投洽會”等展會平臺,發揮三家招商平臺公司作用,持續策劃生成招商項目。二是增資擴產,把促進企業增資擴產作為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突破口和著力點,按照產業分類試點方案,服務并推動鼓勵發展類企業提升智能制造和信息化水平,擴大生產規模。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四點建議 沈金德(第30期廳局級干部進修班) 1.大力促進臨空產業發展,邁向全球化經濟體系價值鏈中高端。統籌做好臨空產業的規劃布局;拓展航空維修產業鏈向發動機維修,關鍵零部件維修。 2.促進島內外協調發展。加快島外新城的公共服務配套,特別是教育、衛生、體育、商場等方面的城市配套;市級行政中心功能可以考慮部分外遷,農業、水利、林業、土地等工作重點在島外,建議外遷。 3.大力發展休閑旅游,促進鄉村振興。統籌島內外旅游資源開發利用,將島內著名景點與島外休閑旅游結合起來,互相促進、互為補充;打造閩南特色文化旅游,做大做強廈門特有的“廈金游”、“海峽游”。 4.培育海洋新興產業。對海岸線產業布局論證梳理,集裝箱碼頭不應與城市相混雜;加強海洋研究,加強產研結合;推進國家海洋漁業基地建設與國際海產品貿易中心建設。 新時代廈門產業轉型的五點對策 戴松若(第48期處級干部進修班) 全球化新時代廈門產業轉型發展的對策。一是明確目標,建立產業發展梯隊。加快發展平板顯示、旅游會展、航運物流等三大支柱產業,選取軟件信息、半導體和集成電路、海洋高新、文化創意作為率先重點扶持的四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選取生命健康,北斗導航及應用,機器人、可穿戴設備和智能設備三大未來產業進行前瞻性規劃和培育,構建支柱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與未來產業滾動銜接、競相發力的“3+4+3”產業發展梯隊。二是重視企業家,培育大型根植型企業。三是重視創新,大力推進科技成果轉化。本地高校院所與企業的合作、發揮雙創基地和眾創空間的潛力、鼓勵企業與民間資本融合、引導研發機構申請專利,創建行業技術標準。四是重視人才,建設產業人才聚集高地壯大企業研發團隊,營造有利于企業的氛圍。五是完善體制機制,營造良好營商環境。 著力理清三種關系 沈思東(第48期處級干部進修班)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我市應著力理清幾種關系。一是理清產業結構調整與振興實體經濟的關系。目前我市三產比重為0.6:41.2:58.2,服務業比重較高,去產能壓力較小,但高技術產業、高端制造業發展程度不高,龍頭產業和具有競爭力的企業較少。應當進一步優化政策空間,搞活創業機制,提升營商環境,加大招商選商力度,鼓勵和支持具有高帶動性的制造業等實體產業發展。二是理清產業布局優化和資源合理配置的關系。我市特別在工業布局、房地產市場方面,存在島內外分布不均衡的問題。應當更加嚴格控制和優化工業產業布局,平衡島內外房地產市場發展程度,建設宜居宜業的創新創業之城。三是理清經濟快速增長和生態文明建設的關系。我市在綠色發展、生態控制線保護、城市綠化等方面處在全國領先水平。在應對經濟下行壓力的過程中,更應該注重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和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 構建廈門特色現代化經濟體系 張長任(第47期處級干部任職培訓班) 分析優劣、揚長避短、找準定位。長期以來,閩南區域經濟協作的優勢尚未充分發揮出來。要對標香港(金融業方面)、新加坡(港口、高端設計方面)、日本(養老方面)吸取三產發展經驗,發揮廈門港口、營商環境、政府服務、人文精神、數據安全、港口物流、海洋經濟等優勢,找準定位,著力發展現代服務業,提升軟實力。 繼承優勢,集中特色,著力創新。繼續推進集成電路、生物制藥、新材料等產業,集中精力發展廈門特色產業,如港口、物流業、會展業、旅游業發展。著力經濟創新,培育新經濟增長點,如發展健康產業、養老產業、海洋經濟(游艇、海島旅游等)、軟件信息服務業。 文化自信,智力支持,政府保障。樹立文化自信,建立傳統文化精神家園,區域實現差異化發展。做好各類相關人才的儲備、培養、引進,依托大學及科研機構建立廈門智庫。重新審視經濟問題,尊重市場規律,將發揮市場對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作為市場有效運行的檢驗標準。 推進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 王復光(第47期處級干部任職培訓班) 當前福廈泉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正穩步推進,建議: 為創新提供有力的財政金融支持。設立政府創新基金,為創新和研發提供資金支持。發行“創新券”,創新券是針對中小企業經濟實力不足、創新資源缺乏,大學和研發機構缺少為中小企業服務的動力機制而設計的一種“創新貨幣”。去年開始,我國部分地區開始推廣“創新券”。 制定完善人才引進政策。在現行政策的基礎上,拓寬人才認定標準,在評價人才的學歷、職稱的同時,增加成果評價。建立不適用“引進人才”的退出機制,形成能進能出、優勝劣汰的工作模式。 建設區域性的科技成果交易中心。建議定期舉辦“海峽西岸高科技成果交易會”。 發展科技成果中介機構和隊伍。 |
相關閱讀:
- [ 12-21]在廈中青年臺胞學習十九大精神 攜手同心共圓中國夢
- [ 12-20]廈門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 推動兩岸金融合作跨入新時代
- [ 12-20]同安洪塘鎮黨員干部把十九大學習成果轉為行動力
- [ 12-19]以十九大精神為動力 集美區再推民生保障新舉措
- [ 12-19]十九大精神戲曲宣傳走進葉厝社區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