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標題:我市口岸單位積極打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 共譜“五大發展”港口新篇章
2017年12月20日,廈門港集裝箱年吞吐量首次突破1000萬標箱。圖為生機勃勃的廈門港。(廈門日報記者王協云 攝)
海滄港區船來船往,熱火朝天。(廈門日報記者王火炎航拍器攝)
中遠海運集裝箱船舶進港。(廈門集裝箱碼頭集團供圖)
“地中海阿爾泰號”和“馬士基恩塞納達號”靠泊嵩嶼集裝箱碼頭。(廈門日報記者 王協云 攝)
廈門日報訊(記者 崔昊 通訊員朱文堯)連日來,廈門港2017年集裝箱吞吐量突破一千萬標箱的喜訊,得到社會各界高度關注,其中,廈門港國際一流的營商環境,更是航運企業、貨主的熱議話題。
昨日,廈門日報記者分別采訪廈門海關、廈門檢驗檢疫局、廈門出入境邊防檢查總站、廈門海事局、廈門市口岸辦等部門單位,了解我市近年來在打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方面的具體做法,透視廈門港業務量實現平穩增長的動力所在。
另外,本報記者還對六位港口職工進行專訪,他們中,有見證集裝箱業務開展初期的退休老職工,有堅守港口人“工匠精神”的全國勞模,有十余年在高空作業的一線橋吊司機……在他們的身上,總能找到廈門港人不斷拼搏向前的精神。
廈門海關
深化改革謀發展全力壓縮通關時間
推出83項改革創新舉措,15項被評為全國首創
近日,廈門海關和檢驗檢疫部門對一票出口至歐洲的嬰兒服裝共同進行查驗,避免了企業人員兩次到場配合,同時碼頭移柜、掏箱作業也由兩次減為一次。
廈門海關深入貫徹“三互”大通關改革,在全國率先啟用關檢“一站式”查驗場,實現查驗設備、技術力量等資源的有效共享,也可避免企業人員多地奔波。據測算,該模式平均每票貨物可縮短通關時間40%,節省人力資源50%,平均每標箱節約費用約600元。同時,入境船舶可“一次申報”,也改變過去需在海關、檢驗檢疫、邊檢、海事4家口岸單位分別辦理手續的狀態。
關檢“一站式”查驗場僅是廈門海關貫徹落實國務院、海關總署決策部署,助力廈門港跨越式發展,大力壓縮通關時間的一個縮影。“互聯網+自主報關”、稅款移動支付、海關查驗網上預約……近年來,廈門海關深耕自貿試驗片區沃土,緊跟科技潮流,勇于先行先試,陸續推出83項改革創新舉措,其中15項被評為全國首創,深受企業好評。
數據顯示,以今年10月份進、出口貨物通關時間為例,廈門通關時間比全國平均少6.48小時、0.46小時,同比分別減少7.18小時、0.82小時,壓縮比達59%、70%,超額完成壓縮通關時間三分之一的規定目標。
廈門海事局
維護轄區水上安全形勢穩定
今年成功避免4起大型、超大型集裝箱船的擱淺險情
文/廈門日報記者徐景明通訊員劉 航
近日,廈門港主航道擴建四期工程順利通過廈門海事局通航安全核查。該航道按20萬噸級航道建設,是世界最大集裝箱船舶進出廈門港的“咽喉要道”。
在該項目建設過程中,廈門海事局主動提前介入各項論證及評估工作,提供專業指導意見;施工階段也強化監管,要求各方嚴格落實各項通航安全保障措施。在細致指導和強力監管下,該工程按工期圓滿完工,施工期間未發生任何海上交通安全事故。
近些年來,隨著到港船舶不斷增多、船型不斷加大,廈門海事局充分發揮海事專業優勢,強化安全監管服務。今年前11個月,廈門海事局VTS中心(船舶交通管理中心)共接收船舶報告497831次,跟蹤監控船舶272874次,提供信息服務264884次,進行交通組織172958次,保障集裝箱船及其他船舶安全進出廈門港。
現在,廈門海事局已形成“提前召開安全協調會、密切監控實行臨時交通管制、通過海岸電臺播發航行警告、安排護航和清障”等常態化保障機制。今年成功避免了4起大型、超大型集裝箱船的擱淺險情,出動船艇、人員共巡航6688小時、78571海里,海上“清網”“凈海行動”等聯合執法也強化了廈門灣平安海域建設。
廈門檢驗檢疫局
打造“智慧口岸”提高通關效率
推出52項創新舉措,11項被評為全國首創
文/通訊員洪 鈞廈門日報記者崔 昊
12月13日,一艘貨輪停靠在海滄海隆碼頭,巨輪上方忽然閃現出一個靈巧的白色身影――無人機。兩三分鐘后,它完成熏蒸殘留檢測,并當場給出檢測結果。這是全國口岸首次開發使用此類無人機。
在信息化基礎上,廈門檢驗檢疫局推出一系列改革創新舉措,優化通關流程。今年11月起,該局對入境貨物全面實行“審單放行”,近八成入境貨物經審單合格評定后直接放行,無須進行現場抽查和實驗室檢測,大大提升了通關效率。
同時,廈門檢驗檢疫局著力推行“審單前置+即報即放”工作模式,一方面為報檢企業提供咨詢服務,實施全面預審核;另一方面,對于自主申報與現場查驗不符的企業,實施約談制,必要時加嚴查驗,并引入信用等級評估。新政實施一個月來,廈門口岸共對3100余批入境貨物實施“審單放行”,受惠企業500余家,其中進口食品入境通關時長下降近60%。另外,借助自貿片區改革先行優勢,廈門檢驗檢疫局在2014年至2016年間先后推出52項創新舉措,11項被評為全國首創。
如今,隨著口岸營商環境的持續優化,越來越多的外貿企業選擇廈門港。以進口酒為例,2017年1月到11月,廈門口岸共進口酒2.86億升,約4.26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50.97%、48.10%,廈門口岸已成為全國第三大進口酒口岸、第一大進口啤酒口岸。
廈門出入境邊防檢查總站
精準精細服務提升港口競爭力
啟用無紙化申報系統,實施網格化管理模式
文/廈門日報記者羅子泓
從2015年起,廈門邊檢啟用《船舶出口岸手續聯系單》無紙化申報系統,進一步打通無紙化通關的“最后一公里”。估算下來,平均每艘船舶至少可為船方節省往返邊檢窗口提交單證、辦理手續時間30分鐘以上。
去年3月,在廈門自貿片區管委會、市口岸辦的統一協調下,口岸單位共同推進“國際航行船舶出口岸聯系單無紙化”,進一步改善營商環境。
長期以來,廈門邊檢總站積極響應省、市關于加快口岸“大通關”和“單一窗口”建設的號召,扎實推進“馬上就辦、辦就辦好”,將全國首創的船舶和集裝箱“網上報檢”系統等邊檢通關服務平臺接入電子口岸平臺,為船舶通關提供“一個窗口、一個平臺、一次申報、一次辦結”的優質高效通關服務。
面對企業現實需求,廈門邊檢致力于精準、精細服務。比如,在口岸安全管理方面實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幫助企業強化碼頭安保管理,實施網格化管理模式,并在全國邊檢系統率先開展警務區改革試點工作,探索實行“人在網中走,事在格中辦”。
“5+2”工作制度,“白+黑”24小時全天候在線……順應口岸“大進大出”的發展態勢,廈門邊檢不斷在優化政策、打造一流營商環境上努力,以“中國邊檢,陽光國門”的品牌,助推口岸吸引力和競爭力。
廈門市口岸辦
“組合拳”助力港口跨越發展
網上報關比例突破99%,報檢比例實現100%,居全國首位
文/廈門日報記者崔 昊
近年來,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廈門市口岸辦緊抓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個“牛鼻子”,積極采取“降成本、補短板、優環境”系列措施,提升港口經營建設水平,助力廈門港晉升“千萬標箱級”大港。
如今,無紙化通關在廈門口岸已經實現了海、空、郵運各現場全覆蓋,“讀秒”通關已成口岸新常態,為企業帶來“真金白銀”的紅利。
從2015年4月廈門國際貿易“單一窗口”正式上線,到如今短短兩年半的時間,廈門口岸建立起一個現代信息化平臺,打通申報數據信息壁壘。在廈門口岸,船舶進出口岸、跨境電商、一般貨物報關報檢、港區貨物進出和轉關貨物等口岸核心業務均實現網上辦結,報關比例突破99%,報檢比例實現100%,居全國首位。
在“降成本”方面,從免除集裝箱查驗服務費,到減免進出口申報環節報關報檢費用,再到降低貨物港務費、港口設施保安費、引航費等一系列港口收費標準,改革持續在廈門港深入推進,每年為進出口企業節省數千萬元。其中,僅免除集裝箱查驗服務費一項,近兩年來就為企業節省成本兩千多萬元。
【聲音】
為港口新時代發展當好“排頭兵”
做“知識型”技術工人
全國勞模、廈門集裝箱碼頭集團有限公司高級技師馮鴻昌
“在新時代的建設中,勞模精神、工匠精神是最基礎的支撐,這也是碼頭企業后續發展的重要力量。”昨日,全國勞模、廈門集裝箱碼頭集團有限公司高級技師馮鴻昌說。
工匠精神,是追求卓越的創造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質精神、用戶至上的服務精神。馮鴻昌說,一直以來,他始終追求做一名“知識型”技術工人。“當年我從大山里來到海天公司,一直擔憂,怎么才能在人才濟濟的城市里扎根。”馮鴻昌說,“是老師傅告訴我,掌握技術就一定會有立足之地。”
白天跟著師傅學,晚上抱著書本啃,還自費參加技能學習……馮鴻昌先后獲得高級鉗工、大專文憑、技師、高級技師等10多個職業資格證書,還在2001年摘得港務系統“技術狀元”桂冠。之后,他繼續磨煉自我,在2014年獲得第十二屆“中華技能大獎。”
現在,廈門集裝箱碼頭集團依托“馮鴻昌工作室”,以“傳、幫、帶”“技術技能論壇”“技能競賽”為載體,吸引、培養技術骨干,開展龍門吊“油改電”、“橋吊遠程控制”“船舶岸電”等技術革新項目446項,為企業節省維修費用近500萬元,直接經濟效益2000多萬元;“把骨干培養成黨員,把黨員培養成骨干”的雙培養機制在此扎根。馮鴻昌說,在黨的十九大精神指引下,“企業搭臺、員工唱戲”“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他相信,廈門港將在工匠精神帶動下,持續邁上新的發展臺階。
活成廈門港“百科全書”
廈門集裝箱碼頭集團有限公司業務發展部商務經理丘志鵬
丘志鵬所在的業務發展部,是廈門集裝箱碼頭集團的一個核心部門,要在全球推介廈門港、拜訪船公司,推進航線合作。他的腦子里,有一本廈門港“百科全書”:不論是裝卸數據、政策優惠,還是港口腹地資源、客戶資料,隨時能如數家珍。這樣的功力,來自于十幾年如一日的起早貪黑。
“我從2001年開始做市場業務,”丘志鵬說,“當時,我們拼的是航線,一心想把船公司拉進來。而現在,我們聚焦的是服務。”
丘志鵬介紹,在廈門集裝箱碼頭集團有限公司成立之前,廈門港從事港口集裝箱經營的企業有11家,業主過多給廈門市港口健康快速發展帶來了諸多問題。整合后,各家公司握掌成拳、形成合力,規模化經營為客戶提供更全面的綜合服務。“現在,廈門港的服務水平不斷提升,越來越多的船公司都愿意和我們合作,貨主也愿意選擇廈門港,這成為廈門港貨量不斷攀升的主因。”他說。
未來,廈門港將聚焦打造國際集裝箱中轉樞紐,這對港口服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丘志鵬說,現在廈門港積極對標世界一流,打造支線航線網絡、對外投資碼頭和陸地港,全力推動三大聯盟在廈布局航線。“同時,集團還將把握金磚國家發展機遇,在俄羅斯、南非、印度航線基礎上,新開巴西航線,這是我明年的目標!”他說。
集裝箱業務見證者
廈門集裝箱碼頭集團有限公司退休職工傅慧勤
傅慧勤是廈門港開展集裝箱業務的見證者。1982年10月,廈門港務局抽調5名員工,成立福建省第一個集裝箱碼頭公司籌備小組。之后兩三個月,小組擴大到18人,開始為廈門港集裝箱業務做準備,她就是其中一員。
1983年3月28日,廈門港迎來了第一艘集裝箱船“華勝”輪。傅慧勤說,當時,碼頭設備設施十分簡陋,除了一臺新橋吊,堆場機械只有幾臺二手跨運車和一臺租來的大吊車。當時工作條件艱苦,18個人只有3張辦公桌,其中2張還是別處搬來的水磨石桌子,但這也沒有澆滅大家的工作熱情。
“當時,碼頭甚至沒有像樣的閘口,就用一個鐵皮焊接的、四五平方米的小屋子,作為對外辦公臺,”傅慧勤說,“屋外還有個樓梯,檢查集裝箱、確認箱號的時候,員工就爬到屋頂上看。進出口單證單全部都是手工制作,一個集裝箱用一張‘T型’的紙卡片。”
而現如今,集裝箱進出閘口已全部實現無人化,閘口能夠自動檢查、確認箱號、放行。單證信息全部電子化,實行網上流轉。
傅慧勤感慨道,當時差不多一個月停靠一艘船,裝卸量大概在200標箱左右,靠著公司18名員工三班倒,需要花費一天一夜才能完成裝卸工作。“過去一年的集裝箱量,如今的廈門港幾個小時就完成了,這樣的發展變化真是翻天覆地,作為一名港口老職工,能夠參與見證創業和發展,我深感榮幸、自豪。”她說。
應急演練強化碼頭安全生產
廈門集裝箱碼頭集團海天分公司安保部安全工程師林福建
“在安全管理工作中有一個著名的哲學理念,安全是1,其他是0,只有前面的1作保證,后面的0才有意義。”林福建說,“安全第一,不是只掛在墻上的,而是要落實在每一項具體工作中。”
從事安全管理工作六年多、參與了公司的安全管理體系建設,林福建深知安全的重要性。他介紹,目前廈門集裝箱碼頭集團共制定了12個應急預案,包括綜合應急預案、專項應急預案和現場處置方案等方方面面;每年至少組織4次應急演練,很多演練采用“無腳本”模式,考驗現場應急處置能力和應對突發事件的綜合能力。“今年8月,集裝箱碼頭集團接受交通運輸部水運局和公安局對碼頭危險貨物作業專項檢查時,現場進行應急演練模擬測試,成績得到專家肯定。”林福建說。
一些創新舉措也強化了碼頭安全生產。前幾年,廈門集裝箱碼頭集團投入資金,定制了危險品應急處置容器,將危險貨物集裝箱的安全隱患降到最低。“有一次,一個集裝箱內部起火,應急處置容器發揮重要作用,有效控制了火勢,得到有關部門的高度肯定。”林福建介紹。
現在,安全管理理念,已經扎根廈門集裝箱碼頭集團每一名員工心中。2016年,該集團取得安全生產標準化一級達標證書;2015-2018年度市級安全文化建設示范企業。
技術革新是港口發展推進器
廈門集裝箱碼頭集團海天分公司操作部經理王勇生
從開港的兩臺橋吊、單一近洋航線,發展到如今的八千多米岸線、先進設備林立、130多條航線覆蓋全球……王勇生說,廈門港的集裝箱業務走過了34個年頭,技術革新一直是推進器,使廈門港在生產管理、客戶服務、信息交互領域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
“比如,通過先進的計算機軟件,碼頭實現圖形化作業,能夠輕而易舉地調配所有裝卸設備,并進行全方位、全天候的實時監控,”王勇生舉例說,“這不僅節省人力,優化堆場空間,還提升了安全性和準確性,提高了碼頭的生產能力。”
更多的碼頭服務領域也在經歷著智能化、信息化。比如,2016年上線的智慧閘口,使集裝箱車輛通過時間縮短至平均每車次28秒;電子交互取代紙張交接,年節約物流成本1000萬元以上;網上營業廳實現移動辦公,做到客戶不用到碼頭柜臺也能實現業務服務……另外,港口作業機械也變得“更綠色”,龍門吊“油改電”,讓以往一小時喝掉20升燃料的“油老虎”變成了“零排放”,實現節能環保;碼頭岸電也讓到港船舶關閉了燃油發電設備,將大氣污染降到最低。
王勇生說,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未來新技術的應用將促進碼頭公司的日常運營、客戶服務水平。“我相信,在集團對科技的大力投入下,廈門港將有更多的新技術落地,港口將成為五大發展理念的前沿陣地。”他說。
橋吊司機需耐心細心和膽量
廈門集裝箱碼頭集團海天分公司操作部機械司機鄭王輝
一艘艘巨型遠洋巨輪旁,橋吊,如同鋼鐵巨人般伸開“手臂”,將一個個集裝箱吊起、卸下……操作這些鋼鐵巨人的,就是橋吊司機。
鄭王輝是他們其中的一員,從當年操作機械畏畏縮縮的新司機,到如今駕輕就熟的老司機,他從事這一行已15年。在50米高空的駕駛室,他操作著機械手柄,熟練地把一個個猶如火柴盒般的集裝箱,安全高效地抓取到指定位置。“這個工作,看起來簡單重復,但考驗的是耐心、細心和膽量,”他說,“穩、準、快地操控好這1000多噸的大型機械并不容易,我們要摸透這個大家伙的脾氣和性格,對每一根操作桿、每一個按鈕都要了如指掌。”
橋吊司機從事的是一項重復性勞動,強度高、責任重、條件艱苦,但鄭王輝說,公司把這價值幾千萬的大型機械交付到他們手中,就要肩負起責任。“一次整船換載,我們的操作團隊,創造了八臺橋吊同時作業、每小時裝卸360個標箱的廈門港最高效率紀錄。”他說,“這依靠的就是責任心和堅定的信念。”
在橋吊這個港口作業的最高點,鄭王輝以俯瞰的視角,見證了廈門港的發展:從30米高的橋吊到如今50米高的橋吊;由單船作業量只有幾十個標箱的小船到如今裝卸上千個標箱的現代化船舶……現在,隨著世界先進的智能化遠程自動操作技術出現,鄭王輝和同事們逐漸將坐在辦公室里開橋吊。“工作強度降低、效率大幅提高,我堅信廈門港將會取得更大的成績!”他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