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建院80年,門急診量居全省前列
謹記院訓,“一院人”詮釋了擔當、勤奮、德技雙馨的精神
-建院80周年醫院管理高峰論壇上,管理者們展開對話交流。
1976年,鄭秀木醫生成功實施閩南地區首例風濕性心臟病二尖瓣狹窄分離術。
1972年,外科燒傷搶救小組首次采用異種皮覆蓋創面的方法,成功搶救13位特重燒傷患者,此項技術獲得1978年省政府科技成果獎。
廈門晚報訊 (記者 匡惟 通訊員 羅超王思佳)80年崢嶸歲月,80年薪火相傳。1937年8月,在愛國華僑胡文虎捐資下,廈門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成立,原名“福建省立醫院”。87名醫護人員,50張床位,開啟了懸壸濟世、救死扶傷之路。
近日,廈門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舉行“櫛風沐雨,八十載守護健康;砥礪奮進,新時代再創輝煌”建院80周年醫院管理高峰論壇。會上,廈門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院長姜杰表示,80年來,第一醫院的名字始終與人民群眾的健康福祉緊密聯系在一起,一代又一代“一院人”共同踐行了“仁心仁術,至誠至善”的院訓,詮釋了擔當、勤奮、德技雙馨的“一院人”的精神。
【醫療集群】
積極與國際接軌
80年前,福州吉祥山成立了“福建省立醫院”,幾經輾轉和搬遷,在廈門落地生根,成為現在的廈門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的前身。第一醫院創建時,只有50張床位、87名員工。80年來歷經12位院長嘔心瀝血,一代代“一院人”勵精圖治,如今共有3500張床位、4100余名員工,成為擁有2家內設專科醫院、5家分院、2家護理院、6個社區醫療服務中心的醫療集群,門急診量位居全省前列。醫院擁有兒科、臨床護理2個國家重點專科。先后有陳煥章、尤元璋、王占祥、楊叔禹、裴新亞、吳華、姜杰7人獲得中國醫師獎,擁有17位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30余位中華醫學會國家級各專業委員會委員專家。目前,第一醫院共有2138位中高級專業技術人才,676名博士、碩士,斬獲76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發表600多篇SCI論文。
醫院的快速發展對醫院管理提出新的挑戰。第一醫院不斷創新醫院管理,1995年以全省地市醫院最高分晉升三級乙等綜合醫院,2007年2月以優異成績晉升為“三級甲等”綜合性醫院。
為持續提高醫療質量,第一醫院積極與國際接軌,2015年9月,成為福建省首家通過國際JCI學術醫學中心論證的醫院;2017年8月,福建省首家通過HIMSS EMRAM七級評審,成全國首家“雙料”通過國際JCI認證和HIMSS七級評審的大型綜合性醫院,建立了國際高標準的質量管理體系和信息化體系。
【醫療服務】
許多技術開地區之先河
80來年,為了能為患者提供高質量的醫療服務,一院人不斷開展新技術、新業務,許多技術開地區之先河。二十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醫院建成手術室,X光機等設備投入使用。內科開展肝臟穿刺術、心包穿刺術、小腦池穿刺術等當時較先進技術。外科開展肺葉切除、輸卵管結扎、腰椎間盤突出、風濕性心臟病二尖瓣狹窄分離等系列疑難手術。
20世紀70年代,醫院創建了閩南地區唯一的皮膚科醫學真菌室。1972年,外科燒傷搶救小組首次采用異種皮覆蓋創面的方法成功搶救13位特重燒傷患者,此項技術獲得1978年省政府科技成果獎。1976年,鄭秀木醫生成功實施閩南地區首例風濕性心臟病二尖瓣狹窄分離術。
20世紀八九十年代,B超、胃腸鏡、高壓氧艙、鈷60治療機、1250X光機等設備投入使用,承擔著全市90%以上的急癥搶救工作,開展了第一例體外循環心內直視手術根治法樂氏四聯癥、五聯癥,第一例經皮導管射頻消融術、二尖瓣置換術、關節置換術,發現我國首例“波氏假性霉樣真菌致肉芽腫”等。
進入21世紀,第一醫院醫學技術發展呈騰飛之勢,在本地區乃至全國范圍內拿下多個“第一”:2004年成功完成福建省首例親屬活體肝臟移植,2007年開展國內首例腦積水后巨顱畸形顱腔重建手術,2014年完成省內首例院內患者心臟捐獻的心臟移植手術2016年12月全省首例無需人工心肺機輔助的雙肺移植手術獲得成功……
【聲音】
-姜杰院長講述第一醫院80年發展歷程。
廈門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院長姜杰:“第一醫院能有今天的規模和成績,靠的是黨和政府堅強的領導、社會各界的支持,靠的是一代又一代‘一院人’的艱苦努力。在黨的十九大開辟的新征程中,第一醫院將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繼續砥礪奮進,攻堅克難,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優質的醫療服務,矢志不渝地悉心守護百姓健康,為福建省南部醫學中心建設、為健康中國戰略的實現貢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醫者故事】
“白衣天使”自掏腰包
為貧困患者付醫藥費
1937年建院以來,許許多多的“白衣天使”至今仍讓患者感念不已。
20世紀50年代初,當時的藥房主任商錚,接到醫院要自制輸液的任務。病人使用醫院自配輸液時出現發熱癥狀。盡管患者當時很理解,說“沒關系,愿意繼續試”。但商主任心里非常忐忑不安,之后的每次輸液都先拿自己做試驗,確認沒有反應再把成品輸送給患者使用。
王志超老院長,貧困患者來找他看病,老院長要么特批免費看病,要么自己掏腰包給病人看病。1963年老院長去世時,百姓自發前來送行,送行的隊伍從第一醫院一直排到禾山火化點。
莊啟輝老院長,在閩西南病理界聲名赫赫,參與編寫了醫學院院校英語教材。
X光室要開展支氣管造影技術,楊為蔭、蔡尤墨兩位老專家先在自己身上插管操作。
外科朱玉珍醫生給病人做胃切除手術時,處于哺乳期的她奶水浸透了手術衣,直到鄭金變主任提醒,她才意識到要換手術衣。
外科鄭秀木主任給病人做好胸腔手術后,不分晝夜守護病人,細心觀察病情。
像這樣的好醫者不勝枚舉,80年風雨路上,一代又一代一院人踐行“仁心仁術,至誠至善”的院訓,用大愛守護市民健康。
【特寫】
醫療保障和救治在路上
一院人以嚴謹的態度與大愛之風投身醫療事業,他們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創造一個個“生命奇跡”。“非典”、禽流感……每次疫情來襲,每逢危重癥救治和重大保障任務,他們總是勇挑重擔,沖鋒在第一線。
1981年,汽車爆炸案半小時內,90多名醫務人員聞訊自發從家里趕來參與。病理科為配合臨床及早診斷,活檢醫師每天清晨五點半堅持到醫院開始脫水工作。
1990年大年初一凌晨一點鐘,醫院接到出海搶救上海遠洋貨輪船員的緊急任務。內科陳炳煌主任、外科李漢成主任和護士長王光華毫不猶豫放棄了與家人過年團聚的機會,接到命令立即攜帶藥械出發,頂著狂風巨浪,在海上顛簸了20多個小時才到達貨輪,將病人接回醫院救治,最終使患者轉危為安。
2013年,BRT縱火案發生20分鐘內,206名醫務人員主動來院參與傷員的緊急救治工作。
2015年9月,“莫蘭蒂”臺風重創廈門,“一院人”堅守崗位,不顧危險緊急馳援分院救治工作。全城交通幾乎癱瘓時,醫務人員突破重重障礙趕到醫院參與診療工作。
“只要有重要保障任務都是由第一醫院承擔。”朱玉珍老局長回憶道。比如,1984年各國大使20多人到廈門開會,醫療保障任務是派給第一醫院。
2017年9月,在廈門會晤保障工作中,第一醫院用國際化專業化醫療服務全方位為廈門會晤保駕護航,贏得了廣泛贊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