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網規劃 2000年就開始研究 2006年形成第一稿 在地鐵建造之前,工程師首先要規劃列車行駛的線路,這就是地鐵線網規劃。早在2000年,廈門就開始研究地鐵線網規劃,2006年形成第一稿,之后修訂第二稿,初步形成“中心放射、環灣發展”5條線構成的軌道交通規劃,規劃線網總長224公里。 建設完成后,地鐵1號線全長30.3公里,共設24個站點。其中,地下站23座,高架站1座。起自鎮海路站,終至巖內站,約52分鐘跑完全程。1號線銜接新老城區,貫通廈門島南北交通大動脈,減輕城市北向通道廈門大橋、杏林大橋、集美大橋的跨海交通壓力,對城市空間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地質勘查 空心鉆頭取樣分析 地下情況一目了然 廈門是名副其實的“地質博物館”,地質結構十分復雜,可以說,軟的很軟,硬的很硬,地層基巖為侵入花崗巖,并在區域變質作用基礎上產生廣泛發育的各種混合巖,地鐵沿線河湖相、海積相及海陸交互相淤積交叉,地下水位較高,在地表以下一兩米,對工程施工影響較大。 如何弄清地下情況?使用地質鉆機在地表下鉆出一個個深深的孔,再用空心鉆頭將巖土樣帶出地面進行取樣分析,通過這樣的方式,讓建設者們擁有了“透視眼”,對地下情況一目了然。 管線遷改 涉及1000多份合同 還遷移6410棵喬木 地鐵工程浩大,往往“牽一發而動全身”。挖一條隧洞,遠比想象中復雜,正式開工前就涉及地下管線遷改、房屋征遷、樹木遷移、交通導改等環節,每項都是挑戰。廈門地鐵開工前各項計劃制定與專題研究,更是考驗著廈門地鐵建設者。 為此,他們走訪調研19個城市,花費半年時間,研討出符合廈門實際情況的工程建設規劃表格。 地下管線被稱為地下生命線,僅管線種類就涉及20多種,產權單位涉及十幾家。1號線全線僅管線遷改合同就簽訂了1000多份,遷移了6410棵喬木。 在交通繁忙的市中心圍擋施工,地鐵建設給城市帶來“陣痛期”,但無論如何施工,道路也從未封閉,這在其他城市地鐵建設中也是少見的。據悉,1號線交通組織審批方案就達到了500多次。 車站開挖 明挖結合局部蓋挖 安全經濟兼顧行車 根據地質條件、環境條件、地面交通、地鐵功能要求等因素,選擇最合適的施工方法。1號線共有24座車站,其中地下站23座,高架站1座。車站主要的施工工藝有明挖法和局部蓋挖法。 明挖法就是從地面自上而下進行開挖,這是最常見,也是較安全又經濟的施工法,在高崎、塘邊等島內外13座車站就用了這一工藝。 在交通疏解困難的路段,如將軍祠、呂厝等站點,采用局部蓋挖法,即在地面上鋪一個大蓋板,作為臨時路面供車輛通行,底下進行施工,兼顧了行車與施工,但會增加施工的難度。 |
相關閱讀:
- [ 01-02]廈門市民乘地鐵1號線逛公園 中山公園游人劇增
- [ 01-02]廈門市民乘地鐵1號線逛公園 園博苑昨日客流破萬
- [ 01-02]廈門地鐵1號線開通后“地鐵游”成元旦旅游新寵
- [ 01-02]廈門地鐵1號線所有指令都從地鐵控制中心發出
- [ 01-02]廈門地鐵1號線:眾志成城 成就“廈門速度”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