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下午,一中學生在上形體舞蹈課。
學生在上折紙校本課。
一中學生的社會實踐,體驗戽水。(廈門一中提供)
老師指導漆線雕校本課。
漫畫校本課課堂。
學生在排練街舞。
各地教育工作者參觀廈門一中學生的藝術作品展覽。
開放周活動中的易經校本課課堂。
廈門日報訊(記者 佘 崢本版圖/本報記者姚凡(除署名外))在武俠小說中,得到一本武功秘籍,就可以成為高手了。現實中,很多人都想知道,廈門一中的老師是怎么教的,才能教出又會“玩”又會讀書的孩子。
本周一開始,這位“武林高手”敞開校門,迎接1684名省內教師“取經”――2018年福建省首場教學開放活動在廈門一中舉行。這一教學開放活動是由省教育廳主辦的,后者要求福建省31所高中課改基地校都要面向全省開放。
有底氣
主動將開放日延長為一周
這類開放活動通常只有一天,廈門一中主動申請延長為一周,即從本周一持續到周五。
廈門一中副校長陳佩玲說,一方面,我們不斷接到其他學校老師要來聽課的要求;另一方面,我們的老師也渴望在這個省級平臺上展現自己,一天時間遠遠不夠。
此次全省共來了1684名教師,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省教育學院派出的16人團隊。省教育學院副院長朱敏說,近年來廈門教育改革步伐快、力度大、效果好,特別是恢復全國卷以來,廈門高考取得有目共睹的好成績,廈門一中無疑是廈門教育的杰出代表。
朱敏期待通過本次活動,能將廈門的辦學經驗推廣到全省,真正實現優質教育資源的呈現與分享。
廈門一中把此次主題定為“聚焦核心素養,優化學教方式”。一中說,我們不是說“教學方式”,而是說“學教方式”,因為我們把學生的學放在首位。
在五天時間里,一中提供18場專家講座,42節公開課,94節社團活動或選修課,開放了學校生物、發明創造和模型三大基地,以及學生藝術作品展、學校的大課間和課間音樂廣場等。來參加開放活動的老師可以自由穿梭在學校的各個角落。
有干貨
新高考幕后策劃人開講座
最引人注目的是,本周一的開幕式后,廈門一中邀請了新高考的幕后策劃人之一劉海峰教授,做了《高考改革新方案的出臺與進展》專題講座。
劉海峰是廈大高等教育研究院院長、廈大考試研究中心主任,還是國家教育咨詢委員會委員、國家教育考試指導委員會委員――其實就是新高考的幕后策劃人之一。
福建要從今年秋季入學的高一學生開始新高考綜合改革。在此之前,浙江、上海已經開始新高考。
劉海峰透露了一件往事,浙江的新高考方案中,允許一科考兩次,每次前1%的考生100分,因此有人擔心,名校之間會不會利用這一規定來“遏制”對方,譬如說,好學生第一次考100分,第二次再讓他們參加考試,這樣前1%其他學校的份額就少了。
所幸的是,后來從反饋情況看,考了100分的人,幾乎沒有再參加第二次考試的。
劉海峰被認為是高考擁戴者,是高考穩健派代表人物。他在講座中說,高考仍是目前最公平的考試,對中國而言,高考制度不可少,但不改也不行,“物盈則虧,法久終弊”。不過,他也認為,高考改革急于求成不行。
【解密】
高考考得好因為題目抓得準?一中說“不”
本周一,廈門一中副校長陳佩玲通過一個報告,向外界全面地展示廈門一中是如何教學的。她說,一中高考考得好,大家都以為我們抓題抓得準,事實上我們只是本分地做好四個教學環節:備課、課堂、練習和個別輔導。她認為,全國卷試題更靈活,捉摸不定,但如果能做好四個環節,就心中有底。
今天,我們撇開專業理論,從幾個細節,來看看廈門一中到底用了什么招來保持教學質量常青。
一張印有命題人名字的試卷
出考卷的老師,多達五六種分工,還要標注命題人和審核人,促使老師把試卷出得越來越好
陳佩玲特別介紹了一中是如何出考卷的。廈門一中每個年段每個學科備課組的老師都有分工,有人負責從各種渠道搜索題目;有人負責篩選,留下那些合適學生的;有人負責出題;有人負責做題,看看題目的難度,最后還有人要審核。
即使是平時的練習,基本也沿用這一程序,讓練習更精準。
陳佩玲說,我們不用大量的練習來“圍剿”知識點,因為學生的時間是有限的。以前習慣說,老師布置的10道題,6道有用就夠了,現在是你只能布置6道題,6道題都必須有用。
即使是練字這類小兒科,這所學校也有講究:一中的練字作業不是去買現成的,而是“自制”的:語文組組長陳凡要求把背誦的篇目抄到字帖,學生再跟著練,這樣,在練字時,順便記住背誦內容。
有趣的是,一中的不少試卷,標注有命題人和審核人的名字首個拼音字母,這種壓力促使老師把試卷出得越來越好。這還沒完,每個學期,一中學生都有一次機會通過網絡去評判老師自編練習和試卷的質量。
一本叫作“初見”的易錯題集
每個學科都有老師專門收集學生錯誤率較高的題,將錯題改編集合,讓學生分析原因獲得進步
在年輕的物理備課組長洪澤俊的電腦里,有個文件夾叫“人生若只如初見”,它難道是物理老師們在萬有引力定律外的“一低頭溫柔”?
洪澤俊本周揭開謎底:這是物理老師收集學生做過、錯誤率較高的易錯題,加以改編的題目集合。
洪澤俊說,“人生若只如初見”是希望學生看到每道題都像第一次看到一樣,逐字審題,仔細分析。
不只物理,就像很多學生都有一本易錯題集一樣,廈門一中的每個學科,都有老師專門收集學生錯誤率較高的題。但是,老師并不是把錯題抄下來,而是從學生的錯題中找出原因,是因為哪個知識點不理解才導致普遍性錯題,然后再將題目改編,出練習讓學生做。
也就是說,一中老師的這本易錯題集,都是“有所變形”的。
一個“老師綁腿跑”的比喻
學校對各個學科的備課、出練習等進行分工合作,老師之間沒有教學秘密,才能形成集體合力
過去幾天,廈門一中的老師在不同的渠道,告訴聽課者現在要靠團體的力量,而不是個人。以高考的理綜為例,一中老師說,綜合科考得不好,很大原因都是花在三科的時間如何分配等問題產生的內耗。
廈門一中教研室副主任鐘斌說,在廈門一中,學校只對綜合科進行評估,不再追究到具體學科,倡導綜合科內部協調。
不僅是綜合科,各個學科的備課、出練習、試卷等,也都是分工合作的結果,老師相互之間沒有教學的秘密。
鐘斌說,某種程度上,這就像是綁腿跑步的比賽,老師是把腿綁在一起往前沖,如果只是你自己一個人跑得快,那并沒有用。
當然,現實中,不可能做到每位老師齊步走。鐘斌說,教務處會定出一個合理的班級誤差值,即如果班級的平均分和年段平均分的差值在誤差范圍之內,那就屬于正常。
一張屏風后的“共享老師”
晚自習時學生和老師的距離也是一門學問,學校既愛護老師也愛護同學,師生間也猶如朋友
在陳佩玲接受采訪時,路過的學生跟她預約周三晚自習的個別輔導。這就是她所說的四個秘籍環節中的“輔導”。“輔導”不僅僅是學業輔導,還包括朋友般的交談等。
學業輔導,一中也有自己的范兒。高中晚自習每天都有安排下班級的老師,而且特別規定:輪值老師的座位要在教室外。鐘斌說,如果老師待在辦公室,那么有些學生有可能嫌太遠。但“送教”又只能送到教室外――如果在教室個別輔導,會影響其他同學。
昨天有外地老師問,冬天坐在教室外輔導會不會太苛刻?一中老師為她展示了學校安裝的擋風屏風。
這就是一中辦學的細節意識:嚴格要求老師,也體貼他們。
每個學科的老師每周要輪流到晚自習值班,年段會把每天每個班級的輪值老師名單公布,但很快的,學生提意見,能不能注明老師教的學科?這樣才能方便我們去找他們。
這就是被鐘斌稱為“共享老師”的制度,即晚自習輔導可以找自己的老師,也可以找其他班的老師。
鐘斌說,我們并不介意自己班上的學生去找別班的老師輔導,也不介意別班的學生找自己面批。他說,我們就是一個集體。
【佘崢說事】
真的秘籍不怕偷師
前不久,本市一所名小學一年級的家長向我們抱怨說,考試后老師不發試卷,家長不知道孩子錯在哪里。眼看就要期末考了,幫孩子復習都不知道從哪里下手。
為什么老師不發考卷?老師告訴家長:怕別的學校“偷師”。
所以,聽到廈門一中這一周大門洞開,迎接八閩來客時,不少人都嚇了一跳:小學都防賊防盜防兄弟校,何況有中考和高考競爭的中學!廈門一中是玩真的?
廈門一中校長周君力說,一方面,這是福建省對課改基地校的要求;另一方面,我們也想借此給老師壓力:過去是“人無我有”,在資訊如此發達的時代,你不可能再藏著掖著,要比的是“人有我優”。這看上去有點像“先斬后奏”:告訴老師,我把你們的教學秘籍都公開了,你還要想出更好的方法,才能贏過別人。
換句話說,這里的潛臺詞是:一中已經不怕別人“偷師”了,因為最重要的東西是無法簡單復制的,也是無法一蹴而就的。
譬如說,嚴謹的制度。每周日,一中的每位老師在家里進入校園網,就可以知道下周有哪些老師要開研討課、哪些見習老師要開匯報課,可以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課去聽。
或許有人會說,這類“推門聽課”也不稀奇,但廈門一中還有一個“殺手锏”:教務處會去抽查,看看有多少老師在聽課,如果沒有達到該備課組的三分之二以上,這節研討課就不能得到確認,因為達不到研討課目的。
嚴謹的制度并不是單向的。這所學校愛老師也是出名的,譬如,這次開放周,校方其實也為老師日后的教學比賽和專業化發展等提供了一個平臺。
再譬如說,士氣。在一中,似乎每位老師的積極性都被成功地調動起來,大家都在為學生和學校的發展而努力。一中地理組組長姚培泰一直把任教高三定位為教師個人成長,他認為每一堂睿智的課堂、每一份高質量的作業都在歷練、提升老師。老師不只是付出,其實也在收獲。
一中的老師士氣,從開放周也可見一斑。政治組組長蘇雅蘋是開課老師之一,她說自己完全可以選一個擅長的教學情境導入,但考慮到在這個科技發達的時代,學生容易受網上一些潮流影響,所以選擇了近期熱點的“智能機器人”話題。她因此要付出更多時間和精力。
當然,每所學校都有自己的特點,一中的秘籍未必就適用于其他人,但制度、士氣這類“軟件”總會給一些人啟發,這就是這類教學開放活動的意義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