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塘金厝邊養老院大樓
東南網訊(福建日報記者 廖麗萍 施辰靜 文/圖)1月6日,位于廈門市湖里區江頭街道的蔡塘金厝邊養老院正式開業,成為廈門市首個由社區居民集資入股創辦的養老院。截至15日,試營業一周多的金厝邊養老院已有10名老人正式入住,試住體驗市民900多人。
“隨著我國進入老齡化社會,日益完善的養老服務已成為大勢所趨。特別是醫養結合的高端養老院更是需求旺盛?!辈烫辽鐓^黨委副書記薛寶珠介紹說,在這樣的背景下,社區率先試水,引導居民集資入股,蔡塘金厝邊養老院應運而生,“老有所養”正在變得越來越生動具體。
瞄準高端養老 打造溫馨家園
“這個養老院太漂亮了,就像五星級酒店一樣!”10日,在湖里區呂嶺路的蔡塘金厝邊養老院里參觀了一圈,來自湖里鐘宅社區的老人鐘忍耐感慨地說。
老人的感慨并不夸張。寬敞明亮的大堂、整齊舒適的房間、溫馨寧靜的圖書館、設備齊全的醫務室,還有理發室、桑拿房、電影院……“與普通養老院不同,我們定位高端,希望老人們一走進養老院就像回到家一樣?!痹撛盒姓鞴茜婜樉杲榻B說,養老院總投資4000萬元,參照五星級酒店裝修標準建設,涵蓋了養老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等配套設施,設立床位230張,擁有單人間、雙人間、套房、別墅四種戶型。
為了讓老人們享受更加溫馨舒適的服務,養老院的運營團隊沒少下功夫,他們輾轉上海、北京、廣州等多個城市,到20多家高端養老院走訪“取經”,并且在養老院的細節設計上也特別用心。
比如,養老院主樓前特別設置了兒童樂園,這是為前來探望老人的孩子們準備的;養老院里,每層樓都用不同的花和瓷器裝飾,方便老人辨認;多功能廳的椅子安了防滑的小輪子,便于老人移動;占地1.1萬平方米的養老院,有8000多平方米的公共服務空間,老人們可以盡情地享受各種娛樂活動……
“醫養結合”是蔡塘金厝邊養老院的一大特點。依托由中醫院運營管理的蔡塘社區服務中心,養老院為老人提供醫療服務,同時,養老院設立醫務室,建立專業的醫療隊伍。在日常護理方面,除了設有專業的理療室外,養老院還配有智能手環、一卡通、視頻互動、緊急呼叫按鈕等一系列智能模塊。據悉,養老院的收費標準為最低每人每月8000元,根據不同的戶型和護理等級而定。
“我們將為入住的老人構建‘小病不出樓,常病不出院,大病直通車’的三級醫療體系,實現老有所醫?!别B老院醫務部主任趙光明介紹說。
此外,院內更配備專業的廚師長、廚師、營養師,特設能歌善舞的文體專員,由此,提供一個集生活、休閑、醫療、保健、養生、文化娛樂等功能的復合型一站式生態養老服務體系。
居民集資入股 推動共同致富
總投資4000萬元,這樣一個“大塊頭”的項目卻并非政府投資,而是來自于蔡塘社區居民們的集資入股。
“社區共有1800多名村改居的原始居民入股,按照每人一股2萬多元的方式集資?!毖氈榻榻B說。2015年底,社區有了在蔡塘學校舊址的基礎上改造建設養老院的想法,在社區的居民代表大會上,這個想法得到了認可和通過。
2016年9月,首批集資開始,社區積極鼓勵全民入股,蔡塘金厝邊養老院項目的居民入股率達到了98%。2016年11月,養老院開工建設,僅用423天就完成了工程,正式投用。
聽說社區要集資建設養老院項目,蔡塘居民劉啟明想都沒想就為一家六口入了股。“現在投資都有風險,跟著社區的集體項目,靠譜!”劉啟明說,過去,他搞運輸,辛苦忙活兒一年也掙不了多少錢,這些年,社區的集體項目他們全家都參股了,現在每人每個月都能拿到近5000元的分紅,日子越過越好。
“家門口就有商場和養老院,這樣的日子,過去真是想都不敢想!”在蔡塘生活了46年,詹根治見證著這片土地從農村的蔬菜基地蛻變成現代化的城區。這次的養老院項目,他們全家五口人一個沒落下,也都入了股。在詹根治看來,這是造福子孫后代的好事,“雖然養老院才建成,但是多年以后,它將是一份長遠的福利”。
長者老有所養 提升百姓獲得感
“活了大半輩子,第一次做按摩,真是舒服??!”躺在養老院的按摩室里,90歲的社區居民劉田開心得像個孩子。
蔡塘金厝邊養老院開業當天,劉啟明帶著父親劉田來體驗,沒想到,父親一到養老院便喜歡上了這里,當天便決定入住。
“一開始以為他只是新鮮,沒想到幾天過去了,他住得很開心。”劉啟明說,養老院豐富的活動設施和專業的服務團隊,讓父親十分享受,而且這里老人多,父親也覺得熱鬧。
薛寶珠介紹說,雖然目前入住的老人大多數還是社區的居民,但是試營業以來,前來體驗和電話咨詢的老人已覆蓋了周邊地區和全國許多城市。
據介紹,2018年,湖里區將著力提升居家養老服務水平,加快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建設,推動社區福利中心、愛鷺老年養護中心和養老監控產業園建設,構建醫養結合型養老服務模式,形成多層次養老服務體系。
“高端養老是個朝陽產業,不僅有良好的前景,也能造福一方?!痹诓烫辽鐓^的領導班子看來,作為補齊民生短板的一個重要方面,新的一年,以蔡塘金厝邊養老院的試營業為起點,也將進一步提升社區居民,乃至更多百姓的獲得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