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晚報訊(記者 江雨豐 通訊員 黃英劉中華)35歲的楊女士兩年前因勞累出現頭痛,服用對乙酰氨基酚(俗稱撲感敏,一種緩解疼痛的藥物)后好轉。之后每逢頭痛發作,她就自行服用“對乙酰氨基酚”等止痛藥物。一周前因感冒、發熱、頭痛,楊女士來到復旦中山廈門醫院腎病科就診,結果查出急性腎損傷。楊女士不曾料到,病因竟是自己隨意服用止痛藥。
【病例】女生痛經吃止痛片肚子不疼腎卻傷了
楊女士這幾天還出現雙側持續性腰部酸痛,伴有尿色加深,在醫院查血清肌酐為262.4μmol/L(微摩爾/升),說明腎功能明顯異常,被診斷為“急性腎損傷”,醫生立即安排其住院,一度還發出病危通知書,把楊女士嚇得不輕。所幸經過治療后病情緩解,腎功能基本恢復。
不只楊女士,廈門還有一名25歲的女生因為經期疼痛長期吃類似的止痛藥,盡管來例假的時候肚子不疼了,可是在最近一次體檢時發現,自己的腎臟損傷嚴重,醫生告訴她需要立刻停止服用止痛藥品。復旦中山廈門醫院腎病科執行主任滕杰說,在生活中長期吃止痛藥品或者不遵醫囑服用中藥都會導致腎臟不同程度地損傷,過度服用止痛藥會引起慢性間質性腎炎,影響腎臟的尿液濃縮功能,導致夜尿增多等。如果同時感冒發熱,大量出汗,這時候服用止痛藥還會引起急性腎損傷。
【危害】可導致腎臟缺血損傷嚴重者會發展為尿毒癥
非甾體類解熱鎮痛藥(指不含糖皮質激素而具有抗炎、解熱、鎮痛作用的藥物)是日常生活中常用藥物,主要包括撲熱息痛、芬必得、布洛芬、保泰松、吲哚美辛、復方對乙酰氨基酚片、吡羅昔康、阿司匹林、去痛片等,主要成分為氨基比林。常用的感冒藥、退熱藥等制劑也大多含有上述成分。非甾體類解熱鎮痛藥可引起腎內血管收縮導致腎臟缺血損傷。許多人不清楚解熱鎮痛藥的用藥注意事項,自行長期不當服用、甚至超劑量服用,最終導致腎臟不可逆嚴重損傷。
滕杰介紹,鎮痛藥物所致腎損傷主要臨床癥狀包括尿檢異常,如管型尿、血尿、白細胞尿、蛋白尿等,或尿量異常(如夜尿增多),腎功能減退(如血清肌酐升高)等。長期服藥者,則表現為慢性腎臟病、慢性間質性腎炎等,嚴重者可發展至尿毒癥。腎臟作為體內藥物代謝和排泄的重要器官,可通過逆流倍增機制及特殊轉運使腎髓質間質和小管腔內毒性物質濃度增高數十倍,小管上皮細胞的代謝作用還可使某些毒素轉化為毒性更強的代謝物。
【應對】若已經造成腎損傷需根據情況選擇方式治療
針對藥物導致腎損傷的治療方法,滕杰介紹了三種類型。患者一旦懷疑藥物導致腎損傷,應立即減量甚至停藥,并及時去醫院就診。若是抗腫瘤藥物引起的腎損傷,可適當補液治療。對于藥物導致急性間質性腎炎,可考慮應用糖皮質激素治療,必要時應用免疫抑制劑。對于藥物導致嚴重急性腎損傷或慢性腎衰竭,需及時采用透析治療(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
【預防】做好以下四點降低腎損傷風險
1.如果因病情需要服用腎毒性藥物時,需注意用藥方法、劑量及療程,期間應多飲水、多排尿,定期復查尿常規、腎功能。由于解熱鎮痛藥導致腎損傷機制與引發腎內血管收縮腎臟缺血有關,再加上腎臟血供不足時更易損傷,所以大量飲水通過增加血容量改善腎臟血供,增加尿量降低腎臟內藥物濃度,可進而降低腎損傷發生風險,有助于預防藥物相關腎損傷。服藥后如果出現排尿異常(如尿液顏色加深、尿中泡沫增多、全天尿量減少、夜尿增多)、水腫、全身過敏等情況,應立即停藥并及時到醫院就診,以免病情延誤,造成腎臟不可逆損傷。
2.在進行增強CT或冠狀動脈造影檢查時需在體內注射造影劑,此時應注意在應用造影劑前后多飲水,必要時需適當靜脈補液,促進藥物排泄。
3.藥物性腎損傷不僅與藥物有關,也與患者年齡、體重、基礎疾病相關,對于老年人、小兒、既往有腎臟疾病、心力衰竭患者,用藥需更加小心,在醫生指導下選擇合適的藥物,根據具體情況調整藥物劑量,同時密切監測尿常規、腎功能等指標。
4.某些情況會加重藥物腎毒性,例如脫水、惡心嘔吐、使用利尿劑等各種原因導致體內水分不足,此時應及時尋求醫生的指導,及時補液,并調整利尿治療方案。
【提醒】部分中草藥也有腎毒性
除解熱鎮痛藥外,還有多種藥物也具有一定腎毒性。
1.抗生素:抗生素引起的腎臟損傷較為常見,尤其多見于氨基糖甙類(如慶大霉素、阿米卡星、新霉素等)和第一代頭孢類抗生素(如頭孢氨芐、頭孢唑林等);
2.中草藥:如關木通、馬兜鈴、廣防己、天仙藤、青木香、朱砂蓮、尋風骨等;
3.在進行特殊檢查(如增強CT)時使用的造影劑;
4.抗腫瘤藥物:如阿霉素、順鉑、卡鉑、長春新堿、絲裂霉素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