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走進新時代、共筑中國夢——全國網絡春晚舞臺紅紅火火。
歡快的旋律中,農民們的掌聲始終沒有停歇。
許厝村民提前向全國人民拜年。
廈門日報訊(記者 王元暉 通訊員 余慶東 陳佳清 圖/通訊員許競雄)13日至15日,2018年走進新時代、共筑中國夢——全國網絡春晚“詩音許厝魯藜故里”分會場在翔安區內厝鎮許厝村彩排錄制。
一片綠茵茵的田地里點綴著古色古香的紅磚厝,間歇傳來的雞犬聲,在趕著牛上路的老農耳邊回蕩。近幾天,全國網絡春晚攝制組搬到田間地頭的現代化機器,為這幅千百年來的農耕畫面增添了幾分不一樣的亮色。
對于客人的到來,這些常年踩在泥地里的農民其實并不感到新奇。不過,一直隱匿在深山的許厝卻成了焦點——這是2018年全國網絡春晚的8個分會場之一,也是華東地區惟一被推向攝制組鏡頭的攝制點。
夜幕降臨,紅紅火火的舞臺讓小山村一片沸騰。歌伴舞、民樂演奏、笛子獨奏還有“放牛班”孩子們帶來的詩歌朗誦,在芬芳的泥土氣息中接連登場。“我們都是‘泥腿子’,做夢都不曾想到今天能登上春晚大舞臺。”盡管這些年早已見過“大世面”,但這次在全國觀眾面前展示才藝,演員們還是興奮不已。
而與之對應的,卻是晚會“牽線者”與“謀劃者”的淡定。在他們的眼里,這些與泥土打交道的淳樸的村民能步入全國觀眾的視野,并不偶然——因為,這里是著名革命詩人魯藜的故鄉,也因為,這里的泥土精神正培育出最接地氣的鄉土文化。
樸實,無私,奉獻,擔當。這就是當地一直在說的泥土精神。
文化自覺 小村莊大氛圍
鴻漸山下的許厝村,夜里的氣溫比廈門的中心城區普遍低了2OC-3OC,可是火熱的春晚舞臺,讓這里早早就有了過年的味道。當晚,由許厝“泥土芬芳”合唱團帶來的大合唱《我的祖國》《走進新時代》拉開了匯演的序幕。
放下鋤頭,人們甚至來不及擦掉白天勞作的汗水,就從村里的各個角落聚了過來。記者注意到,坐在晚會觀眾席前幾排的,不是“領導”,而是村里的老人甚至褲管上還沾著泥漬的普通農民。11個節目,為他們奉上了11道文化大餐。
歡快的旋律中,農民們的掌聲始終沒有停歇。這場晚會確實不一樣,因為舞臺上的演員對于臺下的觀眾來說,全都是如此的熟悉。
“現在每天早晨和傍晚,我們村的榕樹下、寺廟前,都會聚集著許多前來唱歌跳舞的鄉親。”許厝村民許成績說,村里文化氛圍這么濃厚,與大家自覺參與文化活動的熱情息息相關。
許成績其實也是許厝村登上這場春晚舞臺的眾多演員中的一員,昨天,就在他居住的古厝里,記者發現了整齊擺放著的各式各樣的樂器——現在每天,許成績都要擺張板凳,坐在家門口彈唱,而后又像收藏古董那樣,小心翼翼地把樂器放回原處。
在如今的許厝村,這樣的“文藝人”根本數不過來。這里的“泥土芬芳”合唱團,盡管成立時間不長,但早已“名聲在外”——52個男女老少,在舞臺上歌聲嘹亮,而脫下演出服,外人根本分不清他們是農民還是演員。“把農民的真情實感表達出來,唱響新時代農村發展的最強音,我們最有熱情,也最有底氣。”他們這樣說。
文化自信 強基礎做榜樣
最近幾天,許厝村很熱鬧,春節期間將呈現在全國觀眾面前的,除了這臺晚會外,還有當地的風土人情。而在古厝下、池塘邊、舞臺前,人們總能注意到內厝鎮黨委委員吳善營忙碌的身影。
“這場全國性的文化盛宴,緣何獨獨相中許厝?”事實上,時至今日,依舊有人對這個問題感到好奇。作為晚會的策劃人,吳善營的回答信心滿滿——許厝是魯藜的故鄉,當地黨委、政府采用多種方式不斷激活的泥土精神DNA,也把強大的文化自信注入每一位村民的心田。
冬日的許厝依舊綠意盎然,“廈門文化第一村”的美譽,讓其總是難以離開文化界的視線。而不久前,在魯藜書院舉辦的一場“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文藝匯演”,把當地許多草根藝術家的風采展現在了越來越多外人的面前。
其實,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全國網絡春晚攝制組也直言不諱:在廣袤的華東大地選中許厝,不僅是因為當地政府營造的文化氛圍,更在于已經深植在每個村民心中的文化自信。
這種自信,在如今許厝孩子們的身上同樣格外醒目。有一細節不得不提:晚會11個節目,其中一個是臨時加上去的,那就是魯藜小學“放牛班”孩子們帶來的嗩吶齊奏《打靶歸來》。作為晚會主持人之一的彭軍,曾與這群“泥孩子”朝夕相處,“他們從牛背上走到舞臺上,在泥土里沐浴著文化春光茁壯成長,我見證著,也感動著。”
不僅僅彭軍在見證和感動,現在愈來愈多的廈門人也通過許厝這個窗口,感受到了文化在提升廣大農民精氣神方面的獨特力量。在吳善營看來,內厝牽線搭橋,策劃這場影響全國的文藝晚會,一個目的也是要把更多的村居推到廈門文化建設的前沿陣地上,以農創文旅助力鄉村振興。
文化自強 促蛻變吐芳華
昨天傍晚的夕陽下,許連城又拿出嗩吶,在許厝村的大榕樹下演奏出悠揚的樂曲。無論是在國際比賽的大雅之堂,還是在民間藝術舞臺上,他的鄉音里總是流露出淡淡的鄉愁。
“很多年前,許厝是遠近聞名的‘放牛村’,村里的牛有400多頭呢!”,許連城笑著說,這么多牛,路上撒滿一串牛糞很正常,但許厝村卻絕不能這樣。
整治村容村貌,事實上對于很多農村都是一個棘手的大課題。許厝村把其中的一個重要著力點,維系在了它的文化建設上,而從另一個視角來看,如今的許厝之所以有名,除了“廈門文化第一村”之外,還在于“福建省級生態文明村”“廈門市文明村”“‘美麗鄉村’建設典范村”等諸多亮眼標簽。
用黨建引領推動鄉村振興,當前在許厝文化建設的大工程中,留下了清晰的印記。去年,全省首個駐村蹲點干部工作室——彭軍黨員工作室在這里揭牌成立,贏得了各界熱烈的喝彩聲,而其中,當然不乏來自文化界的喝彩。
2018年的許厝,青山環繞,綠水長流,帶著泥土氣息的清新空氣沁人心脾。歡快的歌舞聲、悠揚的樂器聲,和著村民們的歡聲笑語,縈繞在紅磚厝,回蕩在廣場上。
泥土里有朵美麗的花,那是文化吐芳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