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 餐飲業不受互聯網影響 事實上,類似的情況不僅發生在中山商圈――在沙坡尾-世茂商圈,餐飲的比例同樣高得驚人,從民族路一路到世茂大廈,餐飲店如今成了這一帶的絕對“主流”。去年12月,廈門沙坡尾避風塢中心區域開出以老字號為特色的閩南美食文化體驗項目“吃堡”,世茂商城2-4樓的黃金位置也幾乎都被餐飲品牌瓜分。 為何餐飲已成為老商圈炙手可熱的商業資源和主力業態?“如果說線上是馬云,那么線下就是餐飲,這是同步上升的兩個領域。”廈門中山商圈商會的相關負責人分析道,餐飲是唯一不受互聯網影響的業態。 在互聯網經濟時代,服裝、百貨等傳統業態逐漸轉戰線上平臺,線下實體店大大減少。“許多商家看準了線上銷售這塊大蛋糕,從政策上和價格上都朝線上銷售傾斜,這讓單純的服裝、百貨實體店變得沒有優勢。”這位負責人分析,從某種程度上說,網絡平臺及移動支付的發展催生手機點餐這一“外賣經濟”,入駐“外賣平臺”必須有實體店的政策,加上“外賣”逐漸成為現代人的生活方式,餐飲實體店發展的土壤空前肥沃。 “特色餐飲不挑樓層,會帶來極大的客流,所以各家購物中心都希望引進。”一位資深百貨業高管說,品牌餐飲企業的承租能力并不低,聚攏了人氣,還會刺激場內其他業態。而在黃金位置開店,對于各大餐飲品牌來說,既保證了客流量,又起到品牌展示的作用。所以,在之后的一段時間內,餐飲會在零售市場中占據非常重要的位置,也可以說將成為老商圈的主力業態之一。“老商圈坐擁大量的游客資源,有人流,就有餐飲的需求。”這位高管分析,不論是對大型購物中心管理者,還是對餐飲品牌經營者,餐飲店在老商圈落地開花,都是一個雙贏的選擇。 觀察 餐飲比例過高有同質化風險 “一般而言,商圈的餐飲占比約在25%-30%,但中山商圈的整體餐飲比重目前已超過這個數值。”在商業領域工作了30多年的資深業者表示,餐飲比例過高,同質化經營,這其實是一個發展隱患。 實際上,中山商圈附近有13488家餐飲店扎堆經營,單中華街道的餐飲店就超過5000家,在中山商圈核心區域,方圓一公里內餐飲店突破千家,在餐飲業態成為中山商圈“香餑餑”的大繁榮時代,這些餐飲店的經營生態又如何? 上個月,老虎城悄然暫停了斥巨資打造、僅經營半年多的狀元美食街業務,中華城二樓、三樓也在玻璃幕墻上貼出了一些招租信息……任何行業都一樣,有人成功立足,也有人匆匆離開。目前,高租金、競爭大仍然是部分離開者的心聲。 “原來的狀元美食街部分,目前正在規劃新模式,將運用互聯網的熱點思維進行升級改造,準備結合親子家庭和旅游文化,打造全新的主題街。”老虎城的管理人員陳小姐說,目前,餐飲業在商圈內的占比過高已經是不爭的事實,雖然中山路一天能迎來數萬人流,但同質化經營比重過大,為企業拉響了風險警報,企業不得不考慮提升轉型部分餐飲區域,科學規劃購物廣場的業態組成。 |
相關閱讀:
- [ 01-02]中山路新華書店變身“閱埕” :不再賣教輔書更有文藝范
- [ 01-02]新華書店中山路店“大變臉”:不再賣教輔書 更加文藝范
- [ 12-06]廈門首個《安全生產法》宣傳周在中山路啟動 22家單位聯動
- [ 11-09]中山路一居民樓昨日凌晨起火 鄰居穿睡衣相救
- [ 11-09]消防宣傳大使亮相廈門中山路 開展一系列消防宣傳活動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