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上亮點】 三個“阿搭嫂” 將同臺飆戲 一臺戲,三個“阿搭嫂”,到了結尾,還會出現三個“肖秀才”,“三下鍋”(高甲戲、歌仔戲、客家戲于“一鍋”)的表演方式,這就是兩岸合作演出《阿搭嫂》將帶來的不一樣的亮點。 素有臺灣“客家百變天王”的李菄峻,擔任新編《阿搭嫂》的導演,同時他自己也反串客家戲“阿搭嫂”。高甲戲“阿搭嫂”依然由廈門的吳晶晶扮演,歌仔戲“阿搭嫂”的飾演者是臺灣的邱秋惠。其余演員廈門將會派出28名,臺灣則有58名。 三個主角,一起登場,還是一個個登場?李菄峻琢磨了半天,剖析劇情,除了在開場和結尾讓三個“阿搭嫂”同時登場外,其余就根據劇情的走向和劇種的特色,找準定位,安排不同版本的“阿搭嫂”出演,通過音樂的完美調度,讓劇種之間進行“默契”的對話。 【幕后故事】 廈門名角赴臺 教孩子唱高甲戲 如今,在大陸,高甲戲劇團有百余個,演出不斷;而在臺灣,僅存一班高甲戲班。為什么兩岸的高甲戲命運如此不同? 曾學文說,源自閩南的高甲戲在清代傳到臺灣。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臺灣幾乎各縣市都有高甲劇團。泉郡錦上花劇團最高峰時期有八九十名演職人員,光搭景師傅就有十幾人,可見其繁榮程度。到了上世紀50年代,臺灣歌仔戲興盛,加上外來影視娛樂項目登島,高甲戲開始走下坡路,不少演員轉行去唱歌仔戲。到了1999年臺灣生新樂劇團團長病逝,劇團解散,臺灣高甲戲走向衰落。 作為福建第一個赴臺演出的閩南地方戲曲劇團,廈門市金蓮陞高甲劇團的前身就是1931年由金門人和同安蓮河人合股接管的天福興戲班。這些年,廈門市金蓮陞高甲劇團頻頻赴臺演出,帶去很多好劇目,《阿搭嫂》就是其中之一,反響很好。 舞臺上“阿搭嫂”的勸睦揚善,一樁樁切中臺下普通人心靈深處的“事件”,其實都源于兩岸共通的文化精神。這就促成了臺灣戲曲學院在2016年5月成立青年劇團后想到的第一部戲,就是與廈門同行合作高甲戲《阿搭嫂》。 雙方一拍即合,便開始著手準備,盡管困難不少,但廈門方面全力支持。臺灣高甲戲是沒有丑角的,以生、旦戲為主。而《阿搭嫂》中,卻是以丑角為主。對高甲戲并不熟悉的臺灣演員,如何融入舞臺演出?為了使高甲戲這一國家非遺項目能夠繼續在臺灣開枝散葉,去年春節剛過,廈門市金蓮陞高甲劇團名角、梅花獎演員吳晶晶,以及非遺傳承人陳炳聰、吳伯祥來到臺灣戲曲學院,用10天時間,精心輔導這群臺灣孩子“從零開始”學習高甲丑表演,其中就包括此次參加冬令營的臺灣學生,借此播下了閩南文化在臺灣薪火相傳的種子,而孩子們的優異表現也反映了閩南文化之魂在臺灣生生不息。 這回,臺灣學生利用冬令營的機會,再次與吳晶晶、紀亞福、陳炳聰、李莉、吳伯祥等劇團名角一起排練,更為系統地學習《阿搭嫂》。吳晶晶說,一部戲曲就是一部歷史,期望透過戲曲交流,使雙方技藝互為觀摩、茁壯成長,未來希望嘗試引進臺灣戲曲人才,借藝術帶動兩岸交流。 |
相關閱讀:
- [ 01-27]兩岸大學生記者全球直播 展示泉州非物質文化遺產
- [ 01-26]名揚兩岸的漳州鳳霞祖宮
- [ 01-26]兩岸青年尋跡京杭運河腹地 贊其魅力不減當年
- [ 01-26]大陸配偶團體抗議臺移民部門面談制度拆散兩岸婚姻
- [ 01-23]海協會秘書長:臺青年應從客觀、全局、發展視角看兩岸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