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翻閱了廈門與急救相關的新聞,了解到除顫儀在緊急情況下使用效果很好。考慮到廈門除顫儀數量較少,因此寫了這份提案。”王萍說,這份提案被評為優秀提案,在提案推動下,鼓浪嶼紅十字救護站放置了首臺“救命神器”———自動除顫儀。此后,海滄、集美等地的公共場所也陸續增設了一些除顫儀。 此前,晨報記者在走訪中發現,廈門目前擁有的除顫儀僅為100余臺,與國內一些城市相比數量遠遠不夠。據了解,上海配備的除顫儀超過1000臺,深圳已采購5000臺除顫儀,并計劃在10年內配備1.8萬臺。美國、日本等國家配備除顫儀的數量更多,美國目前社會保有量超過100萬臺,日本有32萬臺。 王萍建議,在人流密集的公共場所,例如火車站、機場等地,還有一些較易發生突發事件的體育場館都應配備除顫儀。“這是一項補民生短板的好項目。除了相關單位、場地管理方負責采購外,政府也可以出資購買。” 目前,海西晨報社聯合復旦大學廈門校友會、廈門救心圈志愿者服務隊正在推動除顫儀在更多公共場所落地,并對廣大市民提供急救知識培訓。 提高市民急救水平是重中之重 既然除顫儀如此重要,為何目前廈門公共場所配備的除顫儀仍然較少?總結起來,有兩大原因:其一是使用問題,其二是管理問題。近日,晨報記者咨詢了相關專家、醫療人員,對除顫儀落地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進行解析。 緊急情況下誰來用? 除顫儀操作是否困難?發生突發事件時,除顫儀由誰來使用? 王萍表示,除顫儀的操作過程并不困難。當有人發生猝死現象時,只需把除顫儀貼在人體相應位置。除顫儀會通過語言提示,指導施救者做下一步急救措施,如按壓、人工呼吸等。除顫儀也能自動讀取心率,當心率正常時,不會發出電擊。 據統計,目前,廈門的救護員取證人數約3萬人,比例不到1%,接受過應急救護知識的市民人數也不多。當有人發生猝死情況時,很多市民可能不敢拿起除顫儀進行施救。 王萍表示,在使用除顫儀時,最好由具備急救知識的人員來操作,因此提高群眾的急救知識水平是重中之重。政府應當開展急救知識和技能的宣傳教育培訓,特別要鼓勵公共場所服務人員參加。各社區、街道辦應積極開展居民急救常識宣傳活動,開發“居民急救手冊”APP。 日常管理誰來做? 除顫儀安裝后,該由誰來管理、如何管理? 除顫儀的電池兩三年需要更換一次,施救后除顫儀的電極片需更換。 廈門市醫療急救中心醫務科科長董蓓蘊建議,配置除顫儀的場所及所屬機構參與管理、定期巡視,并確保配置場所有一定比例的工作人員接受過急救培訓。 農工黨思明區基層委宣傳委員王雪蓮建議,在除顫儀外加裝安全盒,安全盒需通過掃微信或刷身份證才能打開。 在除顫儀上安裝定位設備也是一個不錯的設想。除顫儀被移動后的路徑可以全程監測,同時可把除顫儀納入廈門急救網絡體系。經過后期技術開發,市民可以通過掃碼等方式,查看除顫儀的位置。 |
相關閱讀:
- [ 01-10]26部自動除顫儀配置在集美公共場所 今年有望加大配置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