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海洋生態環境不斷改善,擁有碧海藍天的“高顏值”。 海西晨報訊(記者 郭欽轉 通訊員 張煦榮許金練)在中國,有一種海洋垃圾治理叫“廈門模式”。 1月21日-1月22日,在北京召開的全國海洋工作會議上,面對全國海洋系統同仁,廈門市海洋與漁業局局長王春生全面介紹了海洋垃圾治理的“廈門模式”。 近年來,廈門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高度重視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貫徹“陸海統籌”理念,實施“海陸聯動、河海共治”,海洋生態環境得到有效保護。尤其是在治理海洋垃圾方面,廈門建立了制度、完善了機制、推動了工作,取得了積極成效,形成了“廈門模式”。 亮點1· 建立領導機構和協調機制 廈門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海洋垃圾防治工作,專門成立了以分管副市長為組長的中美海洋垃圾防治合作領導小組和辦公室;同時,為應對惡劣氣候條件下海漂垃圾的應急處置,成立了應急處置協調小組,辦公室掛靠在廈門市海洋與漁業局。 廈門還形成了海洋部門牽頭,環保、發改、水利、市政、建設、經信、科技、教育、農業、港口、海事等多部門參與的海洋垃圾防治工作格局。廈門市海洋與漁業局充分發揮這些協調機制的作用。 通過制定《廈門市生態文明評價考核辦法》,各行政區、市直各部門落實廈門灣水質污染治理和環境綜合治理重點工作,包括海漂垃圾治理工作,將其納入生態文明環保目標責任制考核內容,明確任務分工和工作進度,有效推進了廈門海域污染治理各項工作的落實。 亮點2· 率先實現海漂垃圾預測預報 去年,廈門依托國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開展了“海洋垃圾監測、評估與防治技術業務化的研究及示范應用項目”,對入海垃圾進行了細致調查,尤其是對微塑料垃圾進行了分析,摸清了廈門海域海洋垃圾的來源、種類、數量、分布特點等數據,分析了惡劣氣候條件下進入廈門海域的垃圾及其影響,建立了廈門海洋垃圾數據庫,為開展海洋垃圾防治工作提供有力的基礎數據支持。 同時,廈門開展了九龍江入海垃圾漂移軌跡預測預報研究,建立精細化三維海流數值業務化模型,開發廈門海漂垃圾GIS輔助決策系統,對九龍江入海垃圾的漂移時間、漂移路徑、漂移位置、分布區域進行預測,在全國率先實現了每日對流域入海垃圾漂移軌跡及分布區域的預測預報。從2017年7月起,預測預報結果通過多個媒體平臺向社會發布,不但滿足了公眾對海漂垃圾的知情權,更為海上環衛部門組織部署收集處置力量提供了依據。 |
相關閱讀:
- [ 08-21]廈鼓海域漂浮大片海洋垃圾 環衛人員撈出20噸
- [ 08-19]廈聯手舊金山防治海洋垃圾 實現海洋生境良好目標
- [ 07-27]廈門牽手舊金山共同防治海洋垃圾 制定合作實施方案
- [ 10-12]從點滴做起拒絕海洋垃圾 志愿者齊聚大嶼島海灘撿垃圾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