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朱毅力 攝
海西晨報訊(記者陳曉青)“灘涂魚在泥灘上跳躍,白鷺信步于紅樹林和潮間帶灘涂上,潮漲潮落,宛如一幅美麗的海岸風景畫……”1月24日,中央電視臺《焦點訪談》欄目,對翔安的紅樹林濕地進行了報道,點贊下潭尾濱海濕地公園一期項目。
作為今后廈門面積最大的紅樹林濕地,下潭尾濱海濕地公園不僅能有效改善周圍環境的生態系統,未來還將建成集科普、環保、旅游、休閑、觀賞、健身為一體的濱海濕地公園。接下來,晨報記者將帶您一起,揭開這塊區域海洋“綠心”的神秘面紗。
一期紅樹林去年成“網紅”
下潭尾濱海濕地公園位于環東海域東北角,翔安區火炬大橋東西兩側海域。歷史上為河流入海口,由海水和淡水相交形成。正因有此獨特的地理位置,剛好為紅樹林的種植提供了天然條件。
濕地公園總規劃用地面積404公頃,將種植面積約80公頃的紅樹林。2010年,一期工程啟動建設,在此共種植紅樹林44公頃。
為了給紅樹林創造更好的生長環境,施工單位在紅樹林種植區共造了5個人工、半人工的島嶼。從空中俯瞰,在最大島嶼的中央,有一大四小,共5顆五星圖案,兩個面積較小的島嶼上面則分別是英文字母“I”和心形圖案,表達“我愛祖國”的意思。特別的是,最大的五星一個角朝著北京天安門的坐標,另外四個小星都有一個角對著大星的核心。去年,這片造型新穎的紅樹林一下子成了“網紅”,引網友紛紛點贊。
記者了解到,原來這片“網紅”紅樹林由廈門大學環境與生態學院師生們參與設計。據該院教授盧昌義介紹,這是廈門有史以來最大面積的人工紅樹林項目,他們設計理念是想把海洋生態文明融入紅樹林的種植中。
紅樹林增加生物多樣性
翔安下潭尾種植的這些紅樹林不僅顏值高,還有不少用處呢。
據央視《焦點訪談》介紹,紅樹林生態系統是由生長在熱帶、亞熱帶海岸泥灘上的紅樹科植物與其周圍環境共同構成的生態功能統一體。作為全球初級生產力最高生態系統之一,具有很強的固碳能力和很高碳儲量,是全球生態系統中最重要“碳庫”之一。
那么,種植了這片紅樹林后,下潭尾附近生態環境具體有什么變化呢?生活在附近的趙厝村漁民反映,有了紅樹林后,附近的白鷺、魚蝦、招潮蟹等都繁盛起來了。“種了樹后,可以吸收很多的污染物,還增加了生物多樣性。”盧昌義教授表示,樹林為海洋生物提供了理想的發育、生長,棲息、避敵場所,吸引著大量海鳥、魚、蝦、蟹、貝等生物來此覓食棲息,繁衍后代。
公園明年底將局部開放
獲央視點贊的一期工程已見成效,而二期工程將新增2處紅樹林種植灘地,覆蓋面積約36公頃。還規劃建設觀鳥亭、景觀木棧道、碼頭、長廊、特色景亭、停車場等附屬設施,串聯起水上和岸上的風景。據悉,下潭尾濱海濕地公園項目預計明年12月完成主體施工,之后會局部開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