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航43名臺灣籍空乘將參與春運任務保障。
禮儀培訓
急救培訓
應急培訓
廈航臺灣籍空乘蘇意雯已經適應了大陸的工作環境。
廈門晚報訊(文/圖記者翁華鴻)2018年春運已于前天啟幕,記者從廈航了解到,春運期間,廈航將保障航班20794架次,預計運輸旅客350萬人次。如果您在春運期間乘坐廈航航班,可能有機會遇到臺灣籍空乘。據悉,廈航招募的43名臺灣籍空乘于去年8月抵達廈門,經過專業培訓后,于2017年11月25日開始上機服務。她們將與同事一起保障春運任務順利完成。
準備了一本工作本 記下兩岸語言差異
來自屏東的蘇意雯是廈航首批臺灣籍空乘之一,此前曾在復興航空工作了5年。雖然剛上廈航航班服務旅客時,她說自己還有點怕,但因為有工作經驗,她很快就融入了新的工作環境。現在,旅客有時只需要一個動作或一個眼神,她就能領會對方想要什么。
“在復興航空時,空乘的培訓靠口口相傳。在廈航,手勢、語言等方面,對空乘有更嚴格的規范。除了有實際的傳幫帶,還有規范的手冊,如怎么站、怎么蹲甚至怎么送報紙等,都有具體規范。”蘇意雯說,廈航在服務上要求更精細,而且特別關注高端旅客的服務。“臺灣沒有春運的概念,今年是第一次服務春運,比較期待。”
蘇意雯有一本工作本,上面除了記下空乘培訓時的一些注意事項,還有一句特別的話:兩岸雖然用語有些不同,我們大致上也能很容易了解或是猜到意思,有時候其實也覺得挺有趣的。“有些詞匯,是我們以前沒用過的,例如同事、朋友間會喊‘寶寶’‘親’,口語中還喜歡用‘賊’字,像‘賊好玩’‘賊嚇人’。”蘇意雯說,來廈門后,她才知道還有“高大上”的說法。食物的叫法也有了變化,臺灣的“鱷梨”,在大陸是“牛油果”;臺灣的“優酸乳”,在大陸是“酸奶”。大陸說“打的”,在臺灣是“叫車”;大陸說的“乘務員”,在臺灣叫“空服員”;大陸說的“學霸”,原來是好學生的意思。
初到廈門工作時,因語言差異鬧笑話
遇到語言差異的不只是蘇意雯,臺灣籍空乘在上機服務的這幾個月里,多多少少都遇到了一些障礙。
“先生,請問您需要什么飲料?”“橙汁兒。”“抱歉,我沒聽清楚,您看您要的是這種嗎?”吳映嬅剛上飛機服務時,旅客的有些要求常讓她感到一頭霧水。“除了橙汁兒,還有椰汁兒,旅客有時語速比較快,還帶兒話音,剛開始聽不懂。橙汁,我們一般叫柳橙汁或者柳丁汁。”多次詢問旅客顯得不太禮貌,她就干脆用手勢指著飲料給旅客看,這樣溝通就方便多了。
吳映嬅說,她曾經遇到有旅客要“叉子”,她聽成“茶”,結果端來了一杯茶。有旅客要求“請幫忙遞一下垃圾”,她也是一臉茫然,后來才知道“垃圾”就是臺灣說的“樂色”。
對于臺灣籍空乘來說,兩岸的語言差異雖然帶來了一些小麻煩,但她們積極應對。廈航航班上的空乘都是來自不同地方的員工混搭,遇到問題時,航班上的同事也會幫她們。
來廈門的大半年,這些臺灣籍空乘也慢慢交到了很多大陸朋友,生活也悄悄發生改變。蘇家榆說,現在她和家人通電話時,有時她說的話,家人都聽不懂了。“不久前,我給家人打電話,隨口說句‘你現在干啥吶’,說完后才反應過來,這是跟東北同事學的‘口頭禪’。”
當記者問蘇意雯是否愿意嫁到廈門時,她說有緣分的話,并不排斥找個大陸男朋友。她現在偶爾會很想家,“當爸爸發給我一張月亮的圖片時,雖然都是一樣的,但看了就會想家。不過,父母對我生活在廈門很放心,覺得并沒什么差別”。
高工作強度練出好記性,春運要調整到最好狀態
與其他交通行業有所不同的是,春運期間,空乘并不需要加班加點。民航局對空乘的工作時間有規定,即飛4天休2天。即使在平日,除了正常上崗的空乘,航空公司也會安排一定比例的“候補”人員,應對隨時可能出現的“補班”“加班”等。
但這并不意味著輕松。春運期間,空乘需要面對旅客“班班爆滿”。蘇意雯說,廈航航班平時客座率就很高,這幾個月來,她已經慢慢適應了這種工作強度。她說:“春運時,航班上不僅旅客多,老人、小孩也會多,行李也會比平時多出很多。對于空乘來說,就是要把自己調整到最好的狀態,迎接旅客。”
“有時旅客已經全部落座了,過道卻還有很多行李。那時,我真想多長幾雙手,能同時做幾件事,一邊服務旅客,一邊整理出行李架空間。”蘇意雯說,有時,她會抱著五六個要裝水的保溫杯,還要一邊遞毛毯給需要的旅客。短短幾個月來,她已經練出了好記性。哪個杯子是哪位旅客的,哪位旅客需要毛毯,她幾乎都能準確記住。
空乘一到忙碌時,經常是顧不上也沒時間吃飯。蘇意雯說:“早上出門吃一頓,常常只能等下班回家才能吃上飯,中間就喝點水吃點小面包。有時很餓想吃個小面包,剛放到嘴巴里,服務鈴就響了,只能快點出去服務旅客。空乘是沒有節假日的,春節肯定會在空中飛,但春運后休假時準備帶爸爸媽媽去北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