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滄休閑農業采摘項目受歡迎。
【亮彩數據】
去年廈門農村居民人均
可支配收入達20460元
人均工資性收入13507元
人均經營凈收入4900元
人均財產凈收入879元
人均轉移凈收入1174元
廈門日報訊(記者 林雯 黃嶸 )由國家統計局廈門調查隊公布的最新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廈門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突破兩萬元,達到20460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575元,同比增長8.3%。廈門農民收入增幅又一次超過了城鎮居民收入增幅。這個數字,更是比全國目標提前三年實現了翻番。
這些年來,廈門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斷攀升的曲線,生動又客觀地描繪出農民們的錢袋子越來越鼓,一步一個腳印走向幸福生活的軌跡――這一切,既得益于黨和政府想農民之所想,急農民之所急,積極將政策和資金實實在在地送往農村,送到農民手中;同時,也要歸功于廈門農民的敢拼敢闖,用自己勤勞的雙手奮力抓住時代的機遇,努力為自己創造幸福生活。
回眸過去一年,全市三農工作以“機制活、產業優、百姓富、生態美”為目標,堅持新發展理念,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力發展都市現代農業,著力改善農村生態環境,持續推動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衡化……以促進農民增收為核心,正在經歷變遷與發展的廈門農村、農業、農民,描繪出了一幅新時代下日新月異的新圖景。
鼓勵農民轉產就業
去年4月,廈門農業龍頭企業廈門百利種苗有限公司與同安區軍營村合作建立了“軍營紅”番茄基地,6名軍營村村民被聘為基地的首批管理人員,每月工資3500元。隨著基地的繼續建設,還有更多軍營村村民將開始在家門口“打工”的生活。在村莊里一個接一個出現的現代化大棚,在黃土地上一幢連一幢拔地而起的現代化廠房……這些出現在島外的變化,不僅為農業企業的發展拓展了空間,更讓廈門新一代農民走出了一條有別于祖輩“臉朝黃土背朝天”的新路子――進入企業成為產業工人。
近年來,廈門市積極鼓勵農村富余勞動力進行轉產就業,通過打造城鄉一體的就業服務平臺,創新轉移培訓方式,給予社會保險差額補助,實施勞務協作激勵政策等舉措幫助農民“鋪平”轉產就業之路,提高農民的就業增收能力。目前,全市共為9761家企業招用本市農村勞動力9.4萬人,發放社會保險差額補助3.02億元;本市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培訓3895人,實現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1.48萬人。2017年,廈門農村居民的人均工資性收入達到13507元,增長7.5%,占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重超過65%,成為農民收入的最主要來源。
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人才
龍眼是廈門水果種植業中比較常見的品種。但位于同安的開心果農家庭農場,卻把龍眼種出了新花樣。除了傳統的種植業,農場內還興辦了果干加工廠,光是龍眼干等副產品的年銷量就達到2萬斤。在堅持食品安全的前提下,農場還結合果園生產,開展自助采摘、池塘垂釣、果苗培育、水果盆栽等新興項目,發展成為生態型觀光果園。
開心果農家庭農場的成功,只是廈門近年來加快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落實新型經營主體扶持政策,大力扶持“企業+基地(或合作社)+農戶”“公司+合作社+農莊”“協會+公司+合作社+農戶”等經營模式的其中一個典型成功案例。在廈門,農業早已不再是單純靠天吃飯的產業,在市委、市政府的積極規劃與推動下,市農業局通過多種手段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推動農村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大力發展特色種養業、農產品加工業、農村服務業、休閑農業、農村電子商務等,使廈門農業從過去的種養模式,向附加值更高的產業轉型升級。
為鼓勵農民由傳統的農耕向現代化農業經營轉型,市農業局不遺余力地向農民群體輸出知識和技術,抓緊時間培育現代化農業綜合人才。去年,廈門農業部門組織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專題培訓5期,682人次參加,組織8000余人參加農業科技遠程培訓,組織40名農民參加新型職業農民學歷提升。推進農民專業合作社規范化建設,新登記農民專社合作社121戶、家庭農場60戶,目前全市共有農民專業合作社2025家,家庭農場382家,各種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呈現百花齊放的態勢――廈門農村居民人均經營凈收入4900元,增長7.3%,經營性收入已成為去年廈門農村居民除工資性收入之外的第二大收入來源。
推動農村土地流轉
推動農村土地流轉,歸根結底是盤活農村“沉睡”資產,讓土地為農民帶來更大的財產收益。
廈門通過規范農村土地流轉合同格式,完善調解仲裁機構,引導農村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目前,全市共建設15個鎮級農村土地流轉服務平臺,成功流轉到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耕地已有約13萬畝,耕地流轉率達40%。持續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全市權屬調查率為100%,審核公示完成率達100%,合同簽訂率達100%,提前完成省里下達的年度目標。
在“黨建富民強村”工程的推動下,全市各村集體經營性收入平均預計將達到約40萬元。通過落實農村集體預留發展用地政策,明確國企合作開發建設農村集體預留發展用地規范,強化市、區財政資金扶持,引導農民入股,發展農村集體股份化項目,已建成項目逐步成為農民持續穩定增收的重要渠道。目前,全市共有50多個農村社區建有220多萬平方米的現代物業項目,17萬名農民從中受益――以集美區為例,已建成項目31個,年均實現收益約5156萬元。
去年廈門農村居民人均財產凈收入879元,增長19.0%,在四項收入中增幅最大。
完善農村社保制度
隨著廈門各項惠農富農政策的落實和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進一步完善,如今,農民轉移性收入也成為農民增收的新亮點――去年,廈門農村居民人均轉移凈收入1174元,增長15.8%。
近年來,市委、市政府打出幫扶優惠政策“組合拳”,積極促進農業發展、農民增收,廈門農業部門嚴格按照制度加快推進,不斷推出各項幫扶優惠政策。例如,下發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項目財政補貼、農機購置補貼、休閑農業獎勵等,確保政策快速落實到位,各項補貼能第一時間進入農民的腰包。
農民收入一次又一次邁上新臺階。提高低保等困難群眾基本生活保障標準,城鄉低保標準由每人每月650元上升至720元;進一步完善養老保險體系建設,切實抓好部分農民的養老保障工作,目前,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參保人數已有23.87萬人,參保率達到97.27%;13.25萬人辦理退養手續,月均退養金達到1475元。農民轉移收入實現了大幅提升。
時間又走到了一年之初。初,代表著新的開始。可以預見的是,今年,以農民增收為核心目標,廈門的三農工作又將經歷新一輪的創新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