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2月6日(福建日報記者 楊珊珊 通訊員 韓超)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要努力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對于擁有大量農村地區和外來人口的廈門市同安區來說,城鄉教育之間的不平衡尤為突出。 補齊農村教育落后的短板,縮短城鄉教育差距,師資力量的均衡發展被視為關鍵。近日,記者從同安區教育局獲悉,三年來同安區城鄉教師交流輪崗651人次,交流教師數量居全市前列。通過推動教師校際交流等工作,同安區力促鄉村教育發展,促進城鄉教育均衡,用優質教育為鄉村振興“強筋壯骨”。 資源共享 教師交流成為常態 “我從1998年從教后一直在同安區第一實驗小學,西洋小學老教師較多,特別希望城里的年輕教師來交流一下,我就過來了。”蘇佩瑜于2013年主動申請到同安的農村校西洋小學交流任教,一待就是三年。談起當時參加教師交流的初衷,她說,就是希望能夠為農村學校帶去優質學校的教育理念,也借此豐富自己的教學經歷。 “原來課還可以這樣上,而且課堂效率很高。”西洋小學的一位老教師在聽了蘇佩瑜開設的公開課后感慨地說。 “教師校際交流是一種有益的流動。”在蘇佩瑜看來,許多農村教師長期在農村一線教學,缺少到外面交流的機會,教學理念難免僵化,而城區的教師接觸的信息多,擁有較多的培訓機會,通過交流可以為農村學校帶去新的教學理念,促進教育資源互通。 同安區教育局人事科負責人李志川介紹說:“同安區每年都有數百位教師積極參與校際交流,3年之間城鄉教師交流數量已達651人次,每年都超額完成交流目標,交流教師數量位居廈門市前列。” 為了促進師資均衡,2009年,廈門啟動了教師輪崗制度,而自2013年9月起,廈門在剛性制度中開始推進校際交流,啟動了包括教育局直屬學校在內的7個交流方陣。 早在2006年,同安區就積極開始探索校際協作交流工作,轄區內所有城鎮學校和農村學校、優質學校和薄弱學校之間建立對口幫扶關系,以“支教”“頂崗”等方式進行教師校際協作交流。 2009年以來,同安區實行小片區管理,以區優質學校為龍頭,分別聯合周邊農村學校、薄弱學校,形成若干片區,并采取抽調骨干、征求調動等形式,向新辦校、工業集中區等生源猛增的學校調配師資。而從2013年秋季開始,要求義務教育階段在同一所學校工作滿6年并且年紀在45周歲以下的在職老師及時“挪窩”,實現每年交流輪崗對象的比例不低于符合交流條件教師總數的10%。 “通過這幾年的穩步推進,目前同安區教師校際交流已經成為一種常態,交流覆蓋全區。”李志川說,在校際交流教師的安排上,則采用自愿優先的原則,并注重進行教師學科對應互補性的統籌,而參與交流的教師,在職稱評定和崗位競聘上都將獲得一定的傾斜。通過表彰和每年安排參加校際交流的老師們集中參與業務培訓,調動了教師參與交流的積極性。 |
相關閱讀:
- [ 02-06]集美同安翔安建公園式停車位 環境提升又便民
- [ 02-06]疏散群眾撲滅小火控制大火 同安微型消防站利劍出鞘
- [ 02-06]同安影視城北辰山金光湖 精彩特色主題活動鬧新春
- [ 02-06]找回最純粹的年味 春節到同安鄉村游景區過鄉村年
- [ 02-06]雨雪冰凍天氣道路濕滑 同安山區道路適時交通管制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