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眾向醫務人員咨詢眼病的治療。
紅十字會志愿者在活動現場講解心肺復蘇等急救知識。
廈門日報訊(記者張珺通訊員林曉蕾圖/通訊員鄭偉明)昨日上午,春寒料峭,海滄區阿羅海城市廣場中庭卻是人頭攢動,熱鬧非凡。一個個展位依次排開,一位位專家耐心答疑,讓居民群眾滿臉笑容。這是海滄區2018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集中服務啟動儀式的活動現場。
在海滄區委宣傳部的牽頭下,區委文明辦、區科技局、區民政局、區司法局、區農林水利局、區文體局、區衛計局、嵩嶼街道等16家單位組成的服務團,昨日為全區30多萬群眾帶來了醫療體檢、文藝演出、農業科普、法律咨詢等系列活動,這些實實在在的惠民活動受到了基層民眾的熱烈歡迎。
惠民禮包:解決群眾實際需求
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海滄今年“三下鄉”帶來的禮包更求“實”――解決實際問題,發揮實在功效,這讓惠民禮包顯得更加暖心、實用。
“我吃的藥感覺沒有效果,有沒有更好的推薦?”“是不是年齡大了,白內障風險就會增加,該怎么預防?”在石塘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廈門科宏眼科醫院的展位前,群眾爭相求醫問診,醫生們逐一耐心解答,還現場送藥并叮囑群眾科學服用,避免濫用藥物。
在海滄區紅十字會攤位前,志愿者吳真珠耐心傳授基礎的急救知識。“吹氣要多大的力度,什么樣的動作才是正確有效的,我現在才有了初步的概念。”市民郭嫻說,她還要參加專門的志愿培訓,希望“關鍵時候能救人一命”。
除了健康知識的普及宣傳,科技、司法等領域的“禮包”也是真材實料。海滄區司法局相關負責人介紹,他們此次專門帶來了殘疾人法律援助、老年人法律援助的知識,涉及社會保障、婚姻家庭、財產、勞動權益等方面,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此外,科技工作者們將無人機搬到“三下鄉”活動現場,為青少年講解無人機技術和應用。
文化大餐:豐富群眾精神食糧
除了“惠民禮包”,活動現場還有“文化大餐”。海滄區文藝工作者獻上了精彩的節目,讓觀眾直呼過癮。
昨日上午9時30分,一首《新年快樂》拉開了文藝演出的序幕,將年味渲染得更加濃烈,演員們用極富感染力的表演,奏響春天的樂章;民俗舞蹈《丟丟銅》、《惠女風情》將閩南文化與藝術巧妙結合;口技《B-BOX》、舞蹈《I need you》則充分展現了海滄區充滿年輕活力的一面。
臺上的表演接地氣有特色,臺下的送春聯攤位也很受歡迎。海滄區書法協會的書法家們奮筆疾書,剛剛寫好的春聯,立即變成“搶手貨”。北師大附校的學生湯堯拿到春聯后興奮地說:“我要把這副春聯貼到家門上,祝愿我們全家在新的一年平平安安、順順利利。”書法愛好者張國榮表示,他幾乎年年參加海滄區“三下鄉”活動,這次集中活動結束后,他還會約上幾名書法愛好者一起進社區寫春聯、送春聯。
海滄區文體局帶來的《耕讀海滄》讀本很快被群眾領取一空。陳保金老人是剛到海滄居住的新廈門人,他告訴記者,他平時經常看到耕讀文化和書院的宣傳,“有了這本書的指導,回家后要好好研究一下。”
創新舉措:下鄉在鄉是常態
“‘三下鄉’是常規動作,但每年海滄的活動都有創新。今年我們把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與解決群眾實際困難問題結合起來,廣泛動員社會各方力量積極參與困難幫扶,切實把民生項目、惠民政策落到實處。”海滄區委宣傳部相關負責人說,海滄區“三下鄉”內容每年都根據群眾的需求主動求變。
近年來,海滄區通過夯實基層宣傳文化陣地、加強農村人才隊伍培訓力度等一系列措施,把文化送到基層、把健康送給群眾、把科技送到鄉村,文化科技衛生“常下鄉”“常在鄉”已成常態。2017年,海滄區舉辦各類“下鄉”活動630余場,緊密聯系群眾的所需所盼,將科普知識、文藝演出、健康義診、法律咨詢、金融普及等群眾真正需要的服務送上門,惠及20余萬人次。
如今,海滄區城鄉差別正在不斷縮小,在海滄街道青礁村,豐富多彩的文藝演出幾乎每周都會上演;在東孚街道山邊社區,全民健身是全市的示范……社會發展帶來的紅利正不斷向鄉村基層蔓延,實現全民共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