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紅福字窗花,是不少本地人過年必備的年貨。80后剪紙藝人以樂,通過巧妙的構思與布局,以剪刀為筆、以紙為詩,一張一合一來一回,讓這門傳統藝術在保留傳統美好寓意的同時,變得更具時代感,而紙張經過細致的剪裁,也有了新生命。 以樂是土生土長的閩南人,素有“剪紙之鄉”之稱的漳浦,是他的老家。初二那年,沒有受過專業訓練的他以一張剪紙作品獲得全國藝術大賽銀獎。現在,他的剪紙藝術館設在最具廈門味道的老城區――穿過鷺江老劇場文化公園,盡頭的一棟三層百年老屋。古樸的紅磚、木質的樓梯,在剪紙作品的映襯下,一派寧靜與和諧。在這里,以樂傳承著剪紙的傳統技法,并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和創意,賦予剪紙更加年輕的面貌。 過去,剪紙的寓意很傳統,如年年有余、喜上眉梢……以樂“不走尋常路”,將自己所學的空間設計專業融入剪紙藝術,既保留傳統手藝,又創新樣式,以貼近現代人的審美情趣。 對傳統藝術的創新,常常遭遇質疑,但以樂仍然堅持自我風格。“還記得2012年第一次辦展,由于是新人,專業機構將我拒之門外,我只好在大型商場里自己租場地展覽了一個月。”不過,他相信,藝術的價值在于找到知音、打動別人,不要功利化,而是用心去做。 如今,以樂以其當代性的眼光,去提煉傳統民間藝術的語言,跨越時代的鴻溝,深入生命的層面,開拓了傳統剪紙藝術的邊界和未來的生存空間。林語堂曾說過:“藝術是在技術之上的思考。”這句話,以樂始終銘記于心。 面塑藝人楊偉:求藝十余載傳承捏面絕活 楊偉在工作室創作新造型。(陳冬攝) 挑擔提盒,走街串巷,指間變化出無數的靈動造型――逛廟會、趕年集時,捏面人師傅可是孩子們的好朋友,如今時代變遷,當80后捏面人楊偉駐足于人群中,展現自己的精妙技藝時,仍然能夠吸引眾多的目光。 臨近春節,楊偉比平時更加忙碌。他的工作室就在高林社的一間出租屋內,陳設很簡單,但那些五顏六色的面團、各式各樣的制作工具,還有上百個面塑成品,還是把空間擠滿了。捏、搓、揉、刮……各種顏色的面泥仿佛有靈性般,在楊偉手中變得服服帖帖。轉眼之間,一只活靈活現的“旅行青蛙”便誕生了。 1999年夏末,18歲的楊偉在廣州街頭偶遇一位老藝人,被他那一手捏面人絕活深深吸引住了。每天,他都跑到攤位前,一看就是大半天,直到收攤。幾番軟磨硬泡,老藝人終于答應授藝。憑著執著與靈性,完全沒有美術功底的楊偉只學了不到一周便“出師”,捏出的面塑有模有樣。 經歷過擺攤等各種艱難困苦,楊偉仍不愿放棄面塑藝術,幾乎把業余時間都用在了鉆研技藝上。14年來,他走南闖北,四處學藝,尋求創新之路。2016年,他落腳廈門,“我喜歡有海的城市,廈門包容、開放。” “這些材料都是我自己配的,顏料也是親手調試的。”楊偉說,過去他的作品以西游記里的人物,或是花鳥蟲魚居多,但現在,只要你能說得出來的東西,他都可以捏。 “擺攤時,我常聽帶著孩子的家長說,如果捏面人能和孩子們互動,教教他們該多好。我覺得,要把這門藝術傳承下去,就要從娃娃抓起。”于是,楊偉開始開設兒童面塑課程,走進校園舉辦興趣班,并在網上毫無保留地授藝。他說,希望有更多的人了解這門民間技藝,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 |
相關閱讀:
- [ 02-09]酒店年夜飯講情懷年味才濃
- [ 02-08]廈門今日小年年味漸濃 冷空氣成強弩之末
- [ 02-06]在臺北,感受濃濃的年味
- [ 02-06]袁姍姍街拍大片年味十足 笑靨如花甜美動人
- [ 02-06]找回最純粹的年味 春節到同安鄉村游景區過鄉村年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