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前老照片和清代龜粿印 珍貴藏品“講述”廈門人的元宵節 文/記者 龔小莞 實習生 陳含璐 供圖/紫日 廈門文史愛好者紫日最近從海外購回多張廈門老照片,其中有三張拍攝于上世紀30年代,生動反映了元宵節廈門的熱鬧景象。廈門人還有元宵節“乞龜”的習俗,“龜”就是龜粿,廈門市閩南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吳偉棟收藏的清代廈門民間使用的龜粿印,既有“巨無霸”也有“迷你版”。這些與元宵節有關的珍貴藏品,折射出廈門歷史悠久的元宵文化習俗。 【老照片】 再現元宵節熱鬧“龍燈舞” 紫日收藏的老照片,拍攝地是中山公園門口和中山路。從照片上可以看到,人們興高采烈地耍著龍燈,市民提著各式各樣的花燈游街,或駐足觀賞,熱鬧非凡。 元宵節民間有耍龍燈的習俗,也稱為“舞龍”“龍燈舞”,從漢代開始流行。賞花燈更是元宵節的“重頭戲”。廈門文史專家彭一萬說,從正月十三開始,街上就能看到有小孩子提著花燈玩耍了。 花燈種類很多,比如走馬燈、蓮花燈、繡球燈、圓宮燈等,做法、材料也各不相同,有的用紙,有的用綢緞,有的用竹子,還有的用玻璃。其中最具特色的是走馬燈,亮燈后,映出輪軸上的剪紙等裝飾圖案,轉動起來十分引人注目,也最討小孩子喜歡。 除了點燈和吃湯圓,最熱鬧的是游街活動。人們提著花燈走上街頭,稱為“游燈河”?!坝螣艉印钡臅r候,街上還會有各種民間表演,引路人圍觀。寺廟或公園有猜燈謎活動,猜中了有糖果等小獎品。 元宵節也被當做七夕之外的另一個中國情人節。在封建社會,女孩子不能隨便出門,但是元宵節這一天,女孩子也可以外出賞燈,借機與心上人相會。 【清代龜粿印】 “迷你版”比打火機略大 龜在中華傳統文化中有吉祥的象征,元宵“乞龜”是閩臺民俗的主要表現形式之一,廈門也有元宵節“乞龜”的習俗,相聯系的便是龜粿。 閩南人把米做的糕點叫“粿”,制糕點的木模子則叫粿印。龜粿印,就是制龜粿的龜形木模子,上面刻了龜圖案。龜粿的做法是先將浸泡過后的糯米研磨成米漿,倒入米袋綁緊壓干去除水分,待半干后拿出。緊接著加入紅花米攪拌成紅色,再加以揉搗。揉搗完成后,包入餡(一般為甜豆沙、花生、芝麻等)后放入龜粿印壓平印出,然后將紅龜粿背面抹油平放于蕉葉上,入籠炊熟。 彭一萬說,過去人們會到寺廟“乞龜”,意即乞求神龜賜福,民眾將“龜”乞回家中分而食之,寓意“呷平安”。第二年,乞到“龜”的民眾就要來寺廟還愿,還“龜”的重量要比去年重。比如,今年把一個“龜”帶回家,明年就要還兩個。 廈門市閩南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吳偉棟收藏有清代廈門民間使用的龜粿印,高達48.5厘米,堪稱“巨無霸”;還有清末民初迷你版的龜粿印,高9.3厘米,只比普通打火機大一些。另外一個同樣是清代的粿印,四面都有圖案,其中也有龜圖案。 |
相關閱讀:
- [ 03-02]集美大社元宵節刈香巡游場面壯觀 至今沿襲800多年
- [ 03-02]湯圓好吃難消化 元宵節到了吃湯圓也有講究
- [ 03-01]元宵節天公作美看燈賞月 本月5日前廈門暖意融融
- [ 03-01]元宵節到同安梅山寺賞花燈 看漢服表演吃湯圓
- [ 02-27]集美區盛光社區書院舉辦喜迎元宵節活動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