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語文教材部分內容存在瑕疵,廈門市一些教師、家長給予挑刺
教育專家稱教材總體是適合學生的,我們要尊重教材但不要盲從
人教版與蘇教版改編后的《燕子》,略有不同。
廈門晚報訊 (文/記者 林珊 郭文娟 李小慶 實習生 王艷漫畫/小牛)“‘微風吹拂著千萬條才展開帶黃色的嫩葉的柳絲’,小學三年級語文課本里怎么有這么長的句子?”新學期伊始,家長吳先生陪女兒背誦課文,發現一個長句差點讓人斷氣。“我得給教材挑挑刺!”吳先生忍不住跟朋友吐槽。無獨有偶,另一名家長李女士也表示,她為了幫助兒子記住這句話,也費了很大的勁。
教材是根據教學大綱和實際需要,為師生教學應用而專門編選的材料。不少老師、家長卻發現,即便是一些權威教材,也存在一些瑕疵。
長句費解
三年級語文第一課句子長得“讓人斷氣”
讓吳先生忍不住吐槽的是人教版三年級下冊課文第一課《燕子》,原作者為鄭振鐸。第一段“一身烏黑光亮的羽毛……湊成了活潑機靈的小燕子”,一個“湊”字讓人覺得很費解。雖然原文就是“湊”,但既然是改編,就得根據孩子的接受能力,“翻譯”得更順暢些。第二段“微風吹拂著千萬條才展開帶黃色的嫩葉的柳絲”,更是讓他憋不住:“這么長的句子,簡直會讓人斷氣!”
吳先生很納悶:“怎么給小學生閱讀的內容,不僅有費解的詞,還有如此纏繞的長句,連大人都難以消化!”吳先生對比了蘇教版改編的《燕子》,發現后者更淺顯易懂,適合孩子閱讀(詳見右圖)。“給孩子‘吃的東西’一定要慎之又慎,切勿任意添加或‘超量下鹽’,以免損害臟器,禍害無窮。”吳先生說。
李女士的兒子今年也上小學三年級。上周她陪兒子背誦《燕子》,讀到“微風吹拂著千萬條才展開帶黃色的嫩葉的柳絲”這句時,她也覺得“太繞了”。她指導兒子如何斷句并配上圖,兒子才記住。對于“湊”字,李女士給兒子的解釋是“組成”,兒子這才理解。
文圖不符
文字要表現極度痛苦配的圖環境卻很優美
教材里的“刺”可不只這一處。廈門市一名小學語文教師指出,人教版小學四年級語文下冊第31課《普羅米修斯》存在文圖不符的問題。文中寫道:“普羅米修斯的雙手和雙腳戴著鐵環,被死死地鎖在高高的懸崖上。他既不能動彈,也不能睡覺,日夜遭受著風吹雨淋的痛苦。”
該教師說,文字表達的是普羅米修斯遭受極端痛苦,但配圖看不出他被死死地鎖著,而且周圍的環境很優美,看不出他很痛苦,反而讓人覺得他在大自然中很享受的樣子。
“這篇課文還有另外一個問題。”這名教師補充說。文中寫道:“為人類造福,有什么錯?我可以忍受各種痛苦,但決不會承認錯誤,更不會歸還火種!”該老師說,老師們常常教育學生要知錯能改,但文中普羅米修斯說“決不會承認錯誤”,這與教育理念背道而馳,應該改為“決不會無過而認錯”。
常識錯誤
一個普通的棒球帽裝下十多只3斤重的幼龜
廈門市另一所小學的一名教師指出,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第九課《自然之道》倒數第二段寫道:“我們的向導趕緊摘下棒球帽,迅速抓起十多只幼龜,放進帽中,向海邊奔去。”該老師很疑惑,十多只幼龜,普通的棒球帽能裝得下嗎?
該老師說,課文第二段中寫道:“綠龜長大后體重在一百五十公斤左右,幼龜的體重不到它的百分之一。”由此可推算,一只幼龜大約重3斤,十多只就是30多斤,一個普通的棒球帽怎么裝得下?
時效落后
選文內容與時代脫節與生活聯系不緊密
廈門實驗小學一名語文教師指出,目前三年級至六年級學生使用的是人教版(課標版)教材,有些選文內容與時代脫節,且與學生的生活聯系不夠緊密。例如,小學四年級教材中的一些科技類說明文,文章中所描述的內容已落后于當前社會科技發展水平。
該老師說,單從寫作技巧來看,這類選文可以作為語文寫作的范文,但從理解文章主旨方面而言,就需要老師搜集更多資料去彌補課文中因時效落后造成的不足。
雙十中學語文教師李爽也指出,教材里從來沒有針對青春期朦朧情感的文章。教材對這個問題避而不談,并不代表這個問題不存在。“現在都什么時代了?課本里沒有這類文章,學生也會到網絡上、雜志上去尋找答案。”李爽打比方,這就好比是“正餐里吃不到,只好去吃野食”。“為什么不給學生一些正面選文,告訴他們別人是如何正確處理這個問題的呢?”她說。
模棱兩可
對有爭議的內容避而不談部分文言文書下注釋不清
李爽還指出,教材本應有指導意義,但對于一些有爭議的內容,卻是含糊不清,避而不談。比如,《愚公移山》里的“曾不能損魁父之丘”,“曾”到底是讀“céng”還是“zēng”一直沒有定論。這就導致不同老師教的是不同讀音,甚至同一個老師教的不同屆學生讀音也不一樣。有的字在舊版本的教材中是通假字,到了新版本里又不是通假字了。到底是為什么改,教材也沒給出解釋。
如果學生問到這種有爭議的內容,老師怎么講?李爽說,老師只能告訴學生,A專家這么認為,B專家這么說,我們比較認同哪一種觀點。如果學生再追問,考試怎么辦?老師只好說:“考試一般不考這種有爭議的。”
此外,教材也存在部分文言文書下注釋不清的問題。比如,七年級語文下冊第五課《傷仲永》中,“從先人還家”的注釋是“這里指王安石死去的父親”,有學生翻譯這句話時就機械地譯作“跟從王安石死去的父親回家”。李爽認為,只要稍加改動就可以避免鬧笑話:“先人,先父。稱已經死去的父親為先父,稱謂前面加‘先’,表示已故,用于敬稱地位高的人或年長的人。王安石寫作此文時,他的父親已經去世,所以有此稱呼。”這樣,追加了“先”的解釋和背景交代,學生就不會機械照搬了。
低級錯誤
“外甥”寫成“外生”“¥”與“元”重復使用
教材中還有一些低級錯誤,比如出現錯別字。小學二年級語文上冊第81頁“日積月累”中,把“外甥”的“甥”寫成“生”。
同樣是這冊書,“語文園地四”中的“識字加油站”下有一張動車票的圖,顯示票價為“¥317.5元”,數字前面有“¥”,后面又加“元”,二者重復。
觀點
省特級教師肖俊宇:
尊重但不盲從教材有錯的可適當提出
廈門市教科院小學語文教研員、省特級教師肖俊宇說,小學語文教材的改編幅度不同,有些版本“多改”,即把原文改編成符合現代語言習慣和學生年齡特點,并且通俗易懂的文章;有些版本“少改”,主張尊重原文,保持其原汁原味。
肖俊宇說,現在學生使用的教材比較折中,只是有些因為編者原因和篇幅限制,難免會為了表達某種意思而有些瑕疵。比如,不同時代有要求認生字,有時候就會“強插”在課文中,實在無法改動的,就放在人名中。比如要教學生“繁”字,如果文章內容實在用不到“繁”,就把人名改為“小繁”等。
在肖俊宇看來,沒有哪個版本的教材是百分之百令人滿意的,但總體都是適合學生的。作為家長和老師,從教育的角度來看應該尊重教材,而不是一味地貶低、排斥,這樣可能對孩子的學習產生負面影響。
同時,肖俊宇也強調,尊重教材并不等于盲從,教材中有些內容確實有錯,可以適當提出,和孩子一起討論,培養孩子的鑒賞能力和創新意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