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勵科研,提升學科素養 雙嶺小學坐落在廈門西北部的越尾山下。在這里,師生們既可以看到青山綠水,也可以看到水土流失的景象。面對特殊的地理環境,學校提出結合山鄉的優勢,把校園周邊林場及集美區水土保持試驗站等資源作為育人載體,并為此籌措15萬元建設了校內水土保持普及教育基地。 如今,步入雙嶺小學,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座“人工降雨水土流失觀測臺”。在觀測臺內,各種植被形態的坡地并排而設。只要打開開關,坡地上方就會模擬“下雨”:沒有植被的坡地,“雨后”流出了黃泥湯;設置了“菱形骨架植草”護坡的坡地,流淌出的水清清亮亮;利用廢棄木樁加上竹編的“木樁植草”護坡成功穩固了地表,并且減少了水土流失……在這里,學生能夠直觀地感受水土流失與植被的關系。特色教育,也吸引了農業部及中國水土保持學會的水保專家前來實地考察。 一所位于山區的農村學校,為何能夠把水土保持教育開展得如此有聲有色?集美區推行的教育科研微型課題功不可沒。“我們從2009年起開始組織申報微型課題,是廈門市最早啟動微型課題研究的區域之一。”曾義和告訴記者,微型課題重在結合本校、本地及教師個體的實際情況,強調“以實際問題為中心”,價值在于解決教育教學中的實際問題。 “微型課題降低了科研門檻。”陳國榮退休前在雙嶺小學負責水土保持教育,他說,相比于以往動輒幾年的大課題,微型課題的特點是研究范圍小、周期短,一般在一年甚至一學期內完成,對于基層一線教師而言,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雙嶺小學的水土保持教育正是起步于微型課題,并與學科教學進行有機滲透,最終在大家的推動下取得了教育實效。 “截至2017年底,我們已經組織申報了6批次,立項課題400多個。”曾義和說,微型課題不僅提升了鄉村教師的學科素養,也有助于引導學校走上內涵發展之路。據介紹,除了雙嶺小學的水保教育之外,集美區內的不少農村學校,如灌口小學、田頭小學、灌口中學等,也都在微型課題的帶動下,在青少年科技創新教育、綠色文明教育等方面形成了辦學特色。 |
相關閱讀:
- [ 03-05]集美區啟動學雷鋒志愿服務活動
- [ 03-05]集美港頭公益圖書館:播撒公益火種 點亮鄉村夜空
- [ 03-05]集美區舉辦多場學雷鋒活動 志愿服務蔚然成風
- [ 03-05]集美區萬棵紅樹種植計劃啟動 本周六等你來播種
- [ 03-04]集美區舉辦多場學雷鋒活動 志愿服務蔚然成風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