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教師素質提升工程培訓班集美區語文組學員合影。
集美區后溪中心小學到東邊小學開展送教下鄉活動,教師們在聽課后進行評課研討。
集美區教師進修學校組織鄉村教師參加“PPT課件設計與微課制作”專項輪訓。(圖片均為資料圖片)
東南網3月6日(福建日報記者 潘抒捷 林澤貴)作為全國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試驗區之一,廈門盡管在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上已然先行先試并實現了基本均衡,但鄉村教師的整體水平仍然較低,城鄉間教師整體水平依然存在差異。對此,集美區教育主管部門積極實施農村義務教育質量提升行動計劃,旨在提升鄉村教師的綜合素質。
作為提升工作的組織實施者,集美區教師進修學校從送教下鄉、技能培訓與鼓勵科研等幾方面入手,鄉村教師的學科素養顯著提升:近年來,一批來自農村學校的教師在全市性的教學技能大賽中獲獎,即是例證。隨著師資力量的加強,農村學校學生學業水平亦逐步提高。根據2016年國家義務教育教育質量監測報告和廈門市教育局公布的中考數據,參加監測的學生學業均值達到了Ⅲ級水平,高于全省、全國均值;集美區城鄉學校中考全科及格率逐步接近。
送教下鄉,提升教學水平
“同學們,學校要舉辦一場聯歡晚會,我班張麗同學入圍主持人選拔賽。她為了這次比賽,各準備了三件上衣和下裝。現在想請大家幫忙,如果一件上衣搭配一件下裝,一共有多少種穿法?”
這是一堂送教下鄉的數學課,授課的是集美區后溪中心小學數學教師顏藝君。他總結《搭配問題》這節課的知識點,以衣服搭配為切入點,巧妙創設了貼近學生生活的教學情境。
作為聽課者,東邊小學三年級師生一下就被吸引住。“這種取材于生活的實例,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探索新知的積極性。”該校數學教師一邊做筆記一邊感慨。
顏藝君認為,城鄉教師基本素質差距不大,但由于后者長期在農村一線教學,缺少到外面交流的機會,可能出現教學理念僵化。而城區教師渠道廣、信息多,也擁有較多的培訓機會。因而,在他看來,送教下鄉是一種教育資源互通,可在思想碰撞中促進農村學校教師更新教學理念。
“區教育局要求充分發揮各級各類骨干教師的示范引領作用,積極開展送教下鄉活動。”集美區教師進修學校校長曾義和說,學校按要求有計劃地組織特級教師、學科帶頭人和骨干教師到農村學校開設示范課、觀摩課和專題講座,以上學期為例,共送教34節,參訓人數達1008人次。
事實上,送教下鄉只是集美區提升鄉村教師教學水平的一個縮影。當地制定和實施農村校校本研訓幫扶計劃,除了選拔優秀教師分赴農村學校開展觀課評課活動之外,還按照地理分布及教育質量優弱均衡搭配,促進各農村學校與優質學校結對子,有效開展帶教、教研和培訓。
據曾義和介紹,目前集美區把轄區內的48所小學和12所中學劃分為10個片區,片區內的優質校與農村學校建立了教學共同體,通過開展同課異構、同教一節課、城鄉學校手拉手激活課堂等教研活動,進一步提升鄉村教師的教學水平。“我們每學期還會選擇兩所學科教學及教學管理比較薄弱的農村學校,進行跟蹤性的教學視導。”他說,通過這幾年的穩步推進,片區內農村學校的辦學水平逐步提高,區域義務教育實現了均衡發展。
培訓技能,提升綜合素質
在廈門,全市教師教學技能競賽算得上當地教育界最權威的比賽。這項由廈門市教育局和市總工會主辦、市教育科學研究院承辦的競賽,每三年舉行一次,設置了十個特等獎名額。其中,特等獎第一名可推薦申報“廈門市五一勞動獎章”,從中也可看出其含金量。
集美區除了送培送教到農村學校,也鼓勵鄉村教師積極參加技能培訓及教學技能競賽。近日,廈門市第四屆教師教學技能競賽獲獎名單公布。來自集美區三社小學的心理健康教師黃楨在本學科教學競賽中獲得一等獎,隨后與其他各學科一等獎獲得者同臺競爭,并在綜合素質測試中再次勝出,取得了小學組特等獎的第一名。
三社小學是位于灌口鎮三社村的一所農村學校,此前可謂名不見經傳。而黃楨則是參加工作不久的年輕教師。此次比賽脫穎而出的這匹“黑馬”,在廈門教育界引起了不小反響。“這份榮譽雖然頒發給教師個人,但也是集體努力的成果。”黃楨說,區教育局積極組織農村教師參加教學技能大賽,在名額分配、集中培訓、學科指導等方面有所傾斜,尤其是加入集美教師進修學校組織的名師發展工作室后,受益頗多。
名師發展工作室是一個“教師成長共同體”。據曾義和介紹,集美區先后成立了第一屆19個、第二屆23個名師發展工作室,目的在于集中學科帶頭人、骨干教師等,帶動各學科年輕教師成長。按照計劃,也會舉辦鄉村教師素質提升工程專項培訓。“評課一直是我的弱項。”黃楨說,她在教師成長共同體的帶動下,搜集相關書籍和錄像,研究資深教師如何評課,提升了自身的綜合能力。
日前,記者來到集美區教師進修學校采訪,一場鄉村教師素質提升工程專項培訓集美區初中語文組展示匯報活動暨李濤名師發展工作室教學觀摩研討活動剛剛結束。李濤是該校副校長,也是初中語文的教研員和學科帶頭人。他表示,專項培訓以教學研討、示范觀摩課、聽評課等方式,切實提升了鄉村教師的學科素養和綜合素質。在他看來,以黃楨為代表的多名集美區農村學校教師參加全市教師教學技能競賽并獲獎,也是城鄉教育均衡的一個體現。
鼓勵科研,提升學科素養
雙嶺小學坐落在廈門西北部的越尾山下。在這里,師生們既可以看到青山綠水,也可以看到水土流失的景象。面對特殊的地理環境,學校提出結合山鄉的優勢,把校園周邊林場及集美區水土保持試驗站等資源作為育人載體,并為此籌措15萬元建設了校內水土保持普及教育基地。
如今,步入雙嶺小學,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座“人工降雨水土流失觀測臺”。在觀測臺內,各種植被形態的坡地并排而設。只要打開開關,坡地上方就會模擬“下雨”:沒有植被的坡地,“雨后”流出了黃泥湯;設置了“菱形骨架植草”護坡的坡地,流淌出的水清清亮亮;利用廢棄木樁加上竹編的“木樁植草”護坡成功穩固了地表,并且減少了水土流失……在這里,學生能夠直觀地感受水土流失與植被的關系。特色教育,也吸引了農業部及中國水土保持學會的水保專家前來實地考察。
一所位于山區的農村學校,為何能夠把水土保持教育開展得如此有聲有色?集美區推行的教育科研微型課題功不可沒。“我們從2009年起開始組織申報微型課題,是廈門市最早啟動微型課題研究的區域之一。”曾義和告訴記者,微型課題重在結合本校、本地及教師個體的實際情況,強調“以實際問題為中心”,價值在于解決教育教學中的實際問題。
“微型課題降低了科研門檻。”陳國榮退休前在雙嶺小學負責水土保持教育,他說,相比于以往動輒幾年的大課題,微型課題的特點是研究范圍小、周期短,一般在一年甚至一學期內完成,對于基層一線教師而言,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雙嶺小學的水土保持教育正是起步于微型課題,并與學科教學進行有機滲透,最終在大家的推動下取得了教育實效。
“截至2017年底,我們已經組織申報了6批次,立項課題400多個。”曾義和說,微型課題不僅提升了鄉村教師的學科素養,也有助于引導學校走上內涵發展之路。據介紹,除了雙嶺小學的水保教育之外,集美區內的不少農村學校,如灌口小學、田頭小學、灌口中學等,也都在微型課題的帶動下,在青少年科技創新教育、綠色文明教育等方面形成了辦學特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