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 去年開始恢復陣法操練,廣泛招募青少年隊員 小操隊在何厝代代相傳。何而凱的父親、爺爺、曾祖父都曾是小操隊的成員。 完整的陣法表演需要上百人,精簡的陣法也需六七十人。虎頭陣和旗陣都需要青少年來擔任隊員,前些年因人手不足,陣法表演停滯了10多年,但是單練和對打項目一直持續開展訓練。去年8月,何而凱和熱心的隊員在村里廣泛招募隊員,重新開始陣法的練習,許多青少年都加入其中,如今小操隊已經有70多人。 陣法的恢復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已經10多年沒有練了,對一些套路、步法的印象已經模糊。”何而凱說,老隊員們憑著記憶一步步嘗試,并請教村里的老人們,花了兩個月時間,基本恢復陣法,并開始操練。 【堅持】 孩子們不懼磕磕碰碰,白天上學晚上操練 何而凱說,最頭疼的還是隊員的培養。有的孩子上了初中、高中后,課業壓力大,或者去外地上大學了,可能就不來練了,因此得不斷培養新人。幸好有些隊員堅持了許多年。30歲的鼓手何志超,從5歲就開始學習打鼓,一直沒間斷過。而陣法的變化,正是靠著鑼鼓隊指引。有一些隊員雖曾因學習、外出或入伍離開了一段時間,但后來又回來參與。練習對打難免磕磕碰碰,但是隊員們一點都不介意,更沒有人因為受傷而退出。 隊員們來自各行各業,都是義務參與其中,年紀最大的有60多歲,最小的只有9歲。白天隊員們要么上班,要么上學,只能利用晚上的時間練習。 看著陣法恢復,看著這么多的孩子參與其中,老人們都特別開心。93歲的何朱清以前是小操隊的一員,如今雖然年紀大不能上陣,可是他只要有時間,就拄著拐杖來看大家訓練,并提提意見。有時看著孩子們拘謹的樣子,他會著急大喊:“要大聲,要整齊,要有氣勢!” 【鏈接】 “兵器”有上百把 有的已使用二三十年 走進何厝頂何社,沿著四通八達的村道往里走,在頂何社300號前的小廣場,地上畫著正方形、圓形的線,這便是小操隊平時訓練走位的地方。300號樓的二樓,是小操隊的“兵器”陳列室。各種長短兵器、虎頭盾、“火銃”甚至魚叉、鋤頭等,加起來有上百把。最重的特制雙板斧一對就達14斤,最長的是二丈槌,將近4米長。 這些“兵器”有的已使用二三十年,如其中最具特色的虎頭盾,竹編的骨架,布上有手繪的虎頭圖案。老舊“兵器”要更新,并非易事,因為有些“兵器”需要藤藝、竹藝方面的藝人,在廈門很難找到這樣的藝人。只要有時間,何而凱就會到漳州、泉州轉轉,找材料、找藝人。 何而凱到處打聽,終于找到了漳州的竹編師傅定制虎頭盾的骨架,在網上買了“槍頭”和鈴鐺,和隊員們一起安裝。藤盾則是找了安溪的老手工藝人制作的。以前的老舊“兵器”大多是木制的,如“斧頭”,敲到地板易開裂,于是何而凱就將其改成空心不銹鋼材質,輕便且不易壞。 除銹、上漆、維修等,靠的都是隊員自己。有些舊“兵器”雖然不能用了,但也舍不得扔掉,因為這些承載著村民們的回憶。 |
相關閱讀:
- [ 03-08]混裝生活垃圾 思明區兩名清潔工被責令整改
- [ 03-06]廈門市“3·5”學雷鋒志愿服務活動在思明啟動
- [ 03-06]廈門思明區婦幼保健院院長楊松靜:玫瑰自有留香時
- [ 03-06]思明團區委整合社會各界資源 打造志愿服務品牌
- [ 03-06]思明區滿城志愿紅 以實際行動讓雷鋒精神常駐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