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高潮视频在线观看,国产无套乱子伦精彩是白视频,国产国产人免费人成免费视频,国产特级毛片AAAAAAA高清

直通屏山|福建|時評|大學城|臺海|娛樂|體育|國內|國際|專題|網事|福州|廈門|莆田|泉州|漳州|龍巖|寧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東南網 > 廈門頻道首頁> 城事 > 正文

思明區公布第二批區級非遺名單 “何厝小操隊”名列其中

2018-03-08 16:13:47戴懿?來源: 廈門網  責任編輯: 段馬水   我來說兩句
分享到:

  何厝小操隊的陣法表演。高錫德攝

  何厝小操隊隊員在表演。

廈門晚報訊(記者 戴懿)近日,思明區公布了第二批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和代表性傳承人名單。其中代表性項目12個,代表性傳承人22人。“何厝小操隊”作為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被納入非遺名錄。

“何厝小操隊”是一種官兵操,從明朝末年起,由何厝的村民代代相傳,延續至今已有幾百年歷史。納入區級非遺項目,讓小操隊的成員們很興奮,他們打算利用暑假多多召集孩子來學習,更好地傳承和推廣“何厝小操隊”。

【起源】

明末何厝村外圍設防御軍營,將士傳授村民防御陣法

何厝小操隊的領隊何而凱介紹,明朝末年,民族英雄鄭成功為抗清平夷,在何厝村外圍設防御軍營。村中民眾自發組織鄉團籌集武器,習武練兵保衛家園,抗擊倭寇匪盜。當時,鄭家軍將士時常在營地中操練陣法、武術,村中部分有志之士頻頻向軍中將士請教,將士們授之于簡單的防御陣法。這些陣法由何厝村民小團體演練,所以稱之為“何厝小操隊”。后來“小操隊”逐漸成為一個民俗活動沿襲下來。

“何厝小操隊”作為官兵操演練的民間藝術,傳承至今,包括安館、行禮、開場、擺陣、表演、收陣六大程序。其中,擺陣主要是在鑼鼓助陣之下,由陣首大旗帶領兩路人馬以及“虎頭盾”“軍旗”“兵器”“火銃隊”出場,形成圍城之勢,是何厝目前保留較完整的官兵操的表現形式。表演者的基本動作有推、劈、撲、刺、挑、滾、踢、砍、攔、絆、倒、甩、封、掃、撞、彈、鉤等。虎頭盾陣法表演是何厝小操隊表演的主要特色,它作為一個完整的表演套路,淋漓盡致地體現了鄭家軍嚴謹有序的治軍制度。

【傳承】

去年開始恢復陣法操練,廣泛招募青少年隊員

小操隊在何厝代代相傳。何而凱的父親、爺爺、曾祖父都曾是小操隊的成員。

完整的陣法表演需要上百人,精簡的陣法也需六七十人。虎頭陣和旗陣都需要青少年來擔任隊員,前些年因人手不足,陣法表演停滯了10多年,但是單練和對打項目一直持續開展訓練。去年8月,何而凱和熱心的隊員在村里廣泛招募隊員,重新開始陣法的練習,許多青少年都加入其中,如今小操隊已經有70多人。

陣法的恢復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已經10多年沒有練了,對一些套路、步法的印象已經模糊。”何而凱說,老隊員們憑著記憶一步步嘗試,并請教村里的老人們,花了兩個月時間,基本恢復陣法,并開始操練。

【堅持】

孩子們不懼磕磕碰碰,白天上學晚上操練

何而凱說,最頭疼的還是隊員的培養。有的孩子上了初中、高中后,課業壓力大,或者去外地上大學了,可能就不來練了,因此得不斷培養新人。幸好有些隊員堅持了許多年。30歲的鼓手何志超,從5歲就開始學習打鼓,一直沒間斷過。而陣法的變化,正是靠著鑼鼓隊指引。有一些隊員雖曾因學習、外出或入伍離開了一段時間,但后來又回來參與。練習對打難免磕磕碰碰,但是隊員們一點都不介意,更沒有人因為受傷而退出。

隊員們來自各行各業,都是義務參與其中,年紀最大的有60多歲,最小的只有9歲。白天隊員們要么上班,要么上學,只能利用晚上的時間練習。

看著陣法恢復,看著這么多的孩子參與其中,老人們都特別開心。93歲的何朱清以前是小操隊的一員,如今雖然年紀大不能上陣,可是他只要有時間,就拄著拐杖來看大家訓練,并提提意見。有時看著孩子們拘謹的樣子,他會著急大喊:“要大聲,要整齊,要有氣勢!”

【鏈接】

“兵器”有上百把 有的已使用二三十年

走進何厝頂何社,沿著四通八達的村道往里走,在頂何社300號前的小廣場,地上畫著正方形、圓形的線,這便是小操隊平時訓練走位的地方。300號樓的二樓,是小操隊的“兵器”陳列室。各種長短兵器、虎頭盾、“火銃”甚至魚叉、鋤頭等,加起來有上百把。最重的特制雙板斧一對就達14斤,最長的是二丈槌,將近4米長。

這些“兵器”有的已使用二三十年,如其中最具特色的虎頭盾,竹編的骨架,布上有手繪的虎頭圖案。老舊“兵器”要更新,并非易事,因為有些“兵器”需要藤藝、竹藝方面的藝人,在廈門很難找到這樣的藝人。只要有時間,何而凱就會到漳州、泉州轉轉,找材料、找藝人。

何而凱到處打聽,終于找到了漳州的竹編師傅定制虎頭盾的骨架,在網上買了“槍頭”和鈴鐺,和隊員們一起安裝。藤盾則是找了安溪的老手工藝人制作的。以前的老舊“兵器”大多是木制的,如“斧頭”,敲到地板易開裂,于是何而凱就將其改成空心不銹鋼材質,輕便且不易壞。

除銹、上漆、維修等,靠的都是隊員自己。有些舊“兵器”雖然不能用了,但也舍不得扔掉,因為這些承載著村民們的回憶。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更多>>今日熱詞
更多>>福建今日重點
更多>>國際國內熱點
  • 新聞圖片
更多>>娛 樂
  • 點擊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關于我們 | 廣告服務 | 網站地圖 | 網站公告 |
國新辦發函[2001]232號 閩ICP備案號(閩ICP備05022042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編號:35120170001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 閩網文〔2019〕3630-217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