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音樂人“玩”出新花樣 六中合唱團的走紅,就得要提及幕后的兩個人――“阿卡貝拉”編曲徐聰和指揮高至凡。 徐聰和高至凡原本并不認識。徐聰的專業和音樂無關,卻因為在大學時加入了合唱團,慢慢地,對合唱有了全新的認識,來到廈門,他和身邊幾個音樂好友,組建了島內第一支真正意義上的“阿卡貝拉”團隊――醒耳人聲樂團,如今,算是廈門“阿卡貝拉”圈里的“元老”。 高至凡,廈大畢業后進入廈門六中擔任音樂老師,指導學生合唱。起初他對合唱的印象,總覺得很老派,但深入以后,高至凡對合唱有了更多新的理解。 兩個音樂人,因為同租了一套房,成為志同道合的好友,還在閑聊中產生了許多獨特好玩的想法:比如在去年組建了廈門首個跨界流行的合唱團――吉島合唱團,再如讓初中生玩起了“阿卡貝拉”。 從零開始練團隊唱出默契 對于“阿卡貝拉”,不少成年人都覺得演唱起來頗具難度,孩子們似乎更不可能去演繹。“這是成年人的固有思維,其實孩子們的可塑性很強,反而接受起來更容易。”高至凡說。 “阿卡貝拉”不只是清唱、合唱那么簡單,一個“阿卡貝拉”團隊里會有自己的貝斯手和打擊樂手,但所有伴奏和聲部均通過演唱、口技、人聲打擊和麥克風的應用來實現,這樣的伴奏技巧對于剛接觸“阿卡貝拉”的孩子來說,遠遠超出了他們的能力。 于是,徐聰和高至凡想到了將“阿卡貝拉”和身體打擊相互結合起來。這種方式,并不是他們自己憑空獨創的,而是綜合了匈牙利音樂教育家佐爾丹·柯達伊和德國音樂教育家卡爾·奧爾夫的音樂教育理論,并將這些理論用到了教學,搬上了舞臺。 柯達伊和奧爾夫的音樂教學法,都是以培養孩子學習音樂的興趣為基準的,不是灌輸式的課堂教育,而是通過合唱體驗和趣味節奏訓練,去發掘孩子潛在的藝術細胞,建立音樂概念。而身體打擊樂,簡單來說就是把身體當打擊樂器來演奏,例如拍打身體、跺腳等發出聲響的方式。這樣的演奏,并不艱深,也無須高難度的技巧。 一切從零開始。包括蔣芷涵在內的團員,去年才進入六中合唱團,對“阿卡貝拉”更是陌生。徐聰和高至凡一點點耐心引導,先將演唱和打擊身體分開訓練,熟練了之后再配合,練到最后,同學們哪怕是看著別處或是聊天也可以打得很自然,建立了良好的默契。 “一開始因為沒有掌握要領,拍打得特別用力,手都打腫了,節奏卻還是很難掌握。”在準備《山居秋暝》的那段時間,蔣芷涵每天晚上都要抽出30分鐘自己練習,尤其是打響指,走在路上也會不自覺地練習,“很多同學手指都打出了繭,甚至破皮。” 校園美育教育提高藝術修養 除了自己的身體,不起眼的瓶瓶罐罐也能敲出音符,在最近新出爐的《稻香》,杯子就成為孩子們伴奏的“樂器”,豐富的音樂語言,讓人的耳朵“根本就停不下來”。 對于下一首歌,徐聰和高至凡已經選中了一曲由廈門音樂人苗子創作的閩南歌謠。“‘阿卡貝拉’搭配閩南語歌曲,一定會擦出很棒的火花,愿能用歌聲唱出廈門情懷,傳承閩南文化。” 看到合唱團MV在網絡上的火爆點擊率,徐聰和高至凡很興奮,但興奮之余,更多的還是冷靜的思考。“我們只想純粹地用‘阿卡貝拉’這種表演形式做出優秀的音樂,終極目標是希望讓更多學生在感受美、表現美、鑒賞美、創造美的過程中,不斷提高審美情趣和藝術修養。” 藝術是生活的點睛筆。其實一直以來,我市的教育部門十分重視美育教育,堅持不懈地開展各類合唱活動,正是在這樣的指導思想下,由中小學校組建的合唱團中,廈門的實力超群,在全省處于領先地位,也時常在全國乃至國際舞臺驚艷綻放。 “心中有顆太陽,傳遞投射給別人的都是溫暖,會讓人心情變好。”身處教育體制中的高至凡有著切身體會,他說,藝術健體,常以藝術養生,看到、聽到都是美的。我們要培養幸福的平凡人,孩子全面發展才能適應未來社會,這其中就離不開美育教育。 |
相關閱讀:
- [ 03-13]廈門六中初中合唱團登上央視《經典詠流傳》 揭秘幕后故事
- [ 02-11]廈門六中合唱團上央視 節目將在春節期間播出
- [ 01-10]廈門六中2018新年音樂會 弦樂與合唱同臺演出
- [ 09-11]廈門六中退休教師走紅毯 青年教師獻祝福并表敬意
- [ 09-11]廈門六中慶祝教師節 為退休教師舉行走紅毯儀式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