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標題:構筑和諧征拆局面 千年古鎮煥發新活力
?? 瓊頭立交宛如迂回旋轉的長龍,將海翔大道、東界路、濱海東大道有機地聯結在一起。(許競雄 攝)
在馬巷黨員干部的努力下,下潭尾濱海濕地公園二期按時完成清灘任務。(朱毅力 攝)
廈門日報訊(記者 王元暉 通訊員 林瑞聲 鄭閩露)這兩天,東坑灣的能見度特別高,碧波瀲滟的水面,把不遠處瓊頭立交工程清晰地倒映出來,剛剛鋪上瀝青的橋面,宛如迂回旋轉的黑色長龍,將海翔大道、東界路以及備受外界期待的濱海東大道有機地聯結在一起。爬上橋面的最高點往內陸方向看,翔安區馬巷鎮由現代化樓群與古樸街市共同構筑的繁華鎮區似乎近在咫尺。
這樣的畫面,對于曾日夜堅守在這里的馬巷征地拆遷干部來說,再熟悉不過了。有人說,眾多省市重點項目在這里的落地,快速刷新了千年古鎮的風貌,而他們,就是這種“新舊轉換”的見證者和參與者。
事實上,馬巷鎮的項目建設,并非“在白紙上繪藍圖”那么簡單,“新與舊”的邏輯關系背后,是當地黨員干部在征拆過程中不得不直面的長達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歷史遺留問題”。
“這是一顆顆‘生銹的釘子’,拔掉它們,需要智慧,需要力量,更需要著眼民生福祉的責任與擔當。”在自古以來就是“商賈輻輳”之地的古鎮推進征地拆遷,馬巷鎮黨委、政府有了明晰的思路。
攻難點
征地拆遷全速推進
剛剛過去的這個周末,在馬巷鎮政府辦公樓的走廊上,隨時都可以看到行色匆匆的工作人員,而在樓內的多個會議室里,人們圍繞著“征拆”這個關鍵詞,正討論著什么。
一個戴著草帽,扛著確界工具正要出門的干部說,現在幾乎每個周末都是這樣。事實上,就是眼前這個對于該鎮征拆干部而言司空見慣的場景,為馬巷一直強調的用“5+2”“白+黑”的干勁拿下新一年的征拆任務做出了最生動的注解。
他們為什么這么拼?原因,無非就是他們肩上的任務重、拔掉“釘子”的難度大、保障項目推進的緊迫感強。
在馬巷涉及征拆的大會小會以及項目建設一線,盡管氣氛都有些凝重,但記者昨日拿到的一份成績單卻令人眼前一亮:2017年馬巷累計完成征地3898畝、拆遷13.48萬平方米,瓊頭立交工程、濱海東大道馬巷段、馬巷農貿市場、同翔大道南段、變電線路塔基建設、巷南中學、翔安東路、嶝山小學、農村生活污水分散式治理工程等項目順利完成征收任務,民安大道與翔安大道立交工程、同翔高新技術產業基地1號和2號地塊、萬家春路、下潭尾濱海濕地公園二期、海翔大道兩側綠化馬巷段、西亭路鄭坂段等項目已基本完成,軌道4號線、西亭路(濱海東大道-萬家春路段)、東坑灣一期配套道路等項目正全力攻堅。
熟悉馬巷情況的人都知道,這其中的不少項目,全都錯綜復雜地纏繞著諸多歷史遺留問題,而這份成績單上的每一個“1”,其實也都是該鎮黨員干部汗水乃至心血的結晶。
實際上,相對于這份足以讓外界嘆服的成績單,現在馬巷鎮干部們腦海中深深鐫刻的,卻是另外兩個數字——新的一年,他們必須窮盡一切辦法,拿下“征收土地3798畝,拆遷房屋28.12萬平方米”的任務。
或許,這就是他們即使在周末也步履匆匆,累了困了卻無暇停下來擦去汗水的原動力。
搶速度
深入一線破解難題
正在建設中的同翔高新技術產業基地附近,一處被當地征拆干部當做家的簡易房,這段時間無論白天或者黑夜都特別熱鬧。在省市重點項目征拆一線設立工作點,實現駐點辦公一線化,無疑是馬巷快速破解難題的一個經驗之談。
同樣“不關門”的,還有即使普通老百姓也熟知的馬巷征拆退工作指揮部。這里一個辦公室、三個工作組和十個工作片的運行機制,不僅打通了區、鎮、村溝通渠道,也把征拆群眾的訴求實時傳遞到全鎮征拆的指揮中樞。而幾乎每時每刻都閃現在馬巷干部手機里的“馬巷鎮征拆退工作微信群”,更將不落幕的征拆匯報會、交流會、部署會,開在了激情洋溢的網絡時空里。
國道324復線、濱海東大道、翔安西路項目工作組綜合施策,順利完成征拆,通車在即;下潭尾濱海濕地公園二期項目工作組不到1個月就提交2344畝灘涂用地進行清表,按時完成全部2766畝清灘任務;萬家春路項目工作組突破重圍,啃下骨頭,按時提交全部用地224畝;同翔大道項目工作組僅僅經過3個月的時間,便“奇跡”般地完成征拆任務……不過,現在馬巷干部們手里捏著的,并不是這些傲人的成績,而是剛剛打印出來的厚厚的“征地拆遷任務分工及進度表”,他們中的不少人把一個大大的“快”字,標注在了表格的扉頁上。
在依舊難纏的歷史遺留問題前尋求快速突破,馬巷把一個重要著力點放在做好被征拆群眾的民生保障上。而一種“以拆遷戶帶動拆遷戶”的創新模式,也把該鎮“快推進、少強拆、零上訪”的和諧征拆局面堅實地構筑起來。
也許可以這樣比喻:古鎮的征地拆遷與項目建設就是擦子和畫筆,兩者的起落間,一個重點項目支撐下的新時代馬巷躍然而出。
【人物素描】
吳加油
把群眾當家人
當記者在吳加油面前掏出筆記本準備采訪時,吳加油卻擺了擺手:“我是老同志了,還是把機會讓給年輕的同志吧。”
即將退休的吳加油,在征拆戰線上確實是“老同志”。2009年被抽調到馬巷鎮參與征拆退工作,一干就是9年多。ABB工業園、725所、國道324復線、天馬微電子配套道路、舫山北路南段、中奧游艇碼頭、軌道4號線、濱海東大道馬新大橋等眾多外界耳熟能詳的征拆項目都留下了他的身影,而許多被認為難以解決的歷史遺留難題,也在他的手上迎刃而解。
大家都說,吳加油搞征地拆遷,“很有一套”。不過,吳加油自己卻說,其中最有效的工作法,就是要把群眾當家人。有位被征拆戶的小孩在臨近入學時報不上名,吳加油便每天奔波在教育部門和學校,協調解決其就學難題,難怪當時有工作人員誤把吳加油當成孩子的父親。最終,孩子的父親主動把房屋交付拆除。吳加油感言,征拆工作說難也不難,只要想群眾所想、急群眾所急,任務就完成了一大半。
吳加油特別喜歡自己的名字,他現在總這樣自勉:“老同志老了,但還要加油!”
林權利
走進群眾心里
剛在椅子上坐下接受記者采訪,林權利的手機微信提示音又響了——那是一位被征拆戶發來的,他趕忙把信息回了過去。林權利的同事說,如今權利最常用的聯系人里,很大一部分就是其工作對應的這些被征拆群眾。
林權利所負責的工作組,去年累計完成征地318畝、拆遷房屋3.11萬平方米,很多人感到驚訝:面對為數不少的“釘子戶”,他是怎么做到的?
不過,在林權利的腦海中,并沒有“釘子戶”這樣的概念。他說,在征拆工作中,更應該把群眾當做知心人。正因為如此,進村入戶和群眾拉家常,對他們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林權利總是走在最前面,難怪現在不少老百姓都說:“和權利坐在一起,聊得特別開心,雖然我們也知道,他是來‘做工作’的。”
其實,林權利在征拆現場樂此不疲地走到普通老百姓中去,還有一個初衷,就是希望更多的群眾能和他站在一起。他說,以拆遷戶的角度和拆遷戶進行溝通交流,更接地氣,更容易獲得理解。事實也有力證明了這一點,林權利從一個個“突破口”,找到了破解難題的“金鑰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