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市退役軍官志愿服務大隊祭掃烈士墓。(記者鄭曉東攝)
碧山派出所民警和警輔人員為烈士掃墓。 (記者程午鵬攝)
羅忠壽與愛人在烈士羅永良墓前合影。 (記者林施赟 攝)
廈門日報訊 (文/記者 程午鵬 廖閩瑋 林施赟)走過車水馬龍的街道,穿過熙熙攘攘的人群,踏上廈門烈士陵園的臺階,這里有蟲鳴有鳥叫,明亮的陽光下,青翠的松柏在微風中輕輕擺動。
一朵、兩朵、三朵……白色的紙花載著哀思,系上松柏枝條。他們有的系著紅領巾,有的身穿警察制服;他們中有退役軍官,有烈士后人――不同的年齡與身份,都帶著對先烈的緬懷來到這里,送上最真誠的致意。是的,曾經浴血奮戰的先烈,后輩不曾忘記你們,當年正是你們穿越紛飛的戰火,才換來今天的幸福與寧靜。
清明節將近,市民自發前往廈門市各烈士陵園和紀念碑瞻仰先烈。本報濃情策劃,推出清明緬懷革命先烈特別報道――昨日,記者分三路,前往廈門烈士陵園、內厝紅山仔烈士紀念碑和海滄革命烈士陵園,與市民一同緬懷先烈,記錄下那些動人的瞬間與故事。
【現場篇】
廈門烈士陵園:
重聽先烈故事 重溫入黨誓詞
24米高的革命烈士紀念碑下,少先隊員、民警等漸次到來,緩步踏上石階,獻上花圈。紀念碑上陳毅元帥手書的“先烈雄風永鎮海疆”八個大字,在陽光下熠熠生輝。
他們站定、默哀,將無盡的哀思寄予革命先烈。紀念碑后的烈士陵墓,安葬著1034位烈士的遺骸骨灰――有解放廈門時犧牲的人民解放軍第29軍、第31軍等部700多位指戰員、9名支前船工、廈門解放前夕犧牲的劉惜芬烈士等中共地下黨員,還有部分在建設時期犧牲的烈士。
鮮紅的黨旗在紀念碑下徐徐展開。市建設局的一名負責人,向到場的干部職工講述著1949年解放廈門的戰斗,震天的炮火聲以及先烈奮勇殺敵的呼喊聲,似乎并未遠去。隨后,大家舉起右手,面對黨旗,重溫入黨誓詞――他們說,要牢記共產黨員的職責,以實際行動向革命先烈致敬。
內厝紅山仔烈士紀念碑:
志愿者祭拜先烈 認真打掃陵園
上午10點,翔安區92580志愿者聯盟的20多名志愿者,準時到達內厝紅山仔烈士紀念碑。
“我們熟悉這里。上學的時候,老師就帶著我們來這里瞻仰、緬懷先烈,還給我們講他們的故事。”志愿者許澤源說,小時候聽故事,就對先烈充滿了敬佩與感激,這一次再來瞻仰,心中的感情依然澎湃。
他們排成兩列,輪流走到紀念碑前,彎腰獻上手中的一束小菊花。他們知道,這里殮放著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以及“八二三”炮擊金門戰役中犧牲的85位革命烈士遺骸,還有內厝機場原烈士墓園和東燒尾、黃厝、許厝等周邊零星的烈士墓也都遷葬于此。
一束束菊花或白或黃,整齊地擺放在紀念碑前。“我是開花店的,能在這樣一個特殊的日子,用鮮花向先烈表達情感,特別有意義。”免費提供鮮花的志愿者小芳說。
祭拜結束后,部分志愿者拿出打掃工具,沿著階梯一級一級地認真清理。
海滄革命烈士陵園:
160名黨員列隊 俯身深情獻花
海滄革命烈士陵園剛修繕過――安葬在這里的48位烈士都是1949年在解放廈門島和鼓浪嶼的渡海作戰中犧牲的,絕大部分是普通戰士,犧牲時大多只有十七八歲,半數無法查明原籍。
陵園內干凈整潔,48個墓碑上分別刻著每一位烈士的名字,兩側的石頭浮雕上展示著革命烈士奮戰的畫面。環行一圈,記者感受到的是沸騰的奮斗熱血。
上午10點,中國(福建)自由貿易試驗區廈門片區管委會海滄園區辦事處組織160名黨員來到海滄革命烈士陵園,每位黨員手拿一朵菊花,默哀一分鐘后,列隊上前俯身將菊花放置烈士墓碑前――不少黨員在烈士墓碑前停下腳步,鄭重地三鞠躬。
新安小學的40位少先隊員代表及15名黨員教師代表緊隨而來。他們在烈士墓碑前發言和宣誓,舉起的拳頭,是他們堅定的信念和奮斗的決心。他們說,來這里緬懷先烈,就好似上了一堂課,要把革命烈士的精神傳承下去。
【故事篇】
一碗韭菜餡餃子 每年一次的約定
烈士牟榮興的兒子和女兒,祭掃時特別呈上山東人愛吃的食物
烈士陵墓的浮雕已被層層花圈遮住,眾多烈士家屬前來祭拜,他們默默地擺上花圈,擺上祭品,望著花圈上的名字,陷入深深的思念中。
烈士牟榮興的花圈前,他的兒子和女兒鄭重地擺上祭品――除了閩南傳統的點心和雞蛋外,一碗韭菜餡的餃子格外引人注意。
牟榮興的兒子牟衛平說,父親是山東人,逢年過節都有吃餃子的習慣,他們每年來掃墓時,都會記著為父親帶上一碗餃子。每年如此,延續多年。
父親的音容笑貌仿佛一下浮現出來,牟衛平說,父親去世時,他才16歲,還在上中學,“那是1976年7月7日,福建海防軍事演習。”他說,父親當時作為31軍的干部,乘坐直升機前往演習現場,飛機在漳浦灶山撞崖墜毀,機上14人無一幸免。
父親就這樣走了。那個17歲時跟隨部隊,從山東一路打到廈門,參與過多個著名戰役,后腦勺和背部留有無法取出彈片的父親走了;那個印象中寫得一手好字,口才也好,高大帥氣總帶著笑容的父親走了……牟衛平吸了吸鼻子,忍住不讓眼淚流下來。
他說,最大的遺憾是沒能聽父親親口說一說當年南征北戰的事情,父親不平凡一生的事跡,只能靠查閱資料和家人轉述才能感知。
如今,牟衛平已經退休,哥哥和姐姐也都在廈門扎根。每逢清明節,他們都會準備上一碗餃子掃墓,讓身為北方人的父親嘗一嘗家鄉的味道,緩解思鄉之情――一碗韭菜餡的餃子,寄托著兒女對烈士父親的哀思,成為每年掃墓時的一種不變的傳統。
十一年尋找 叔叔墓前訴思念
親人在海滄找到羅永良烈士的墓碑,終于完成家族心愿
羅忠壽一下紅了眼眶。
“我終于見到您了。”話一出口,他已哽咽,“您去參軍的時候,我才三歲。奶奶后來常跟我們提起您啊,她說她一直都記得您離開那天的樣子。”羅忠壽蹲下,輕輕撫摸著墓碑上“羅永良”三個字。
11年的尋找,終于在這里畫上了一個句號,一個家族的心愿也終于達成,塵埃落定。羅忠壽告訴記者,從小他和兄弟姐妹就聽著叔叔的故事長大,奶奶常說叔叔是所有孩子學習的榜樣,也是家族的驕傲。
“那么多年了,我們一直在找,從來沒忘記。”羅忠壽說,此前只知道叔叔犧牲了,卻一直沒有叔叔的具體安葬地的消息,連具體的犧牲時間都不清楚。2007年,偶然的機會讓他有了尋找叔叔安葬地的方向,開始在漳州的各個烈士陵園找了很久,但沒有結果。
“直到去年,有朋友提出可以到廈門本地的烈士陵園找找看。”在廈門島內找尋依然無果,羅忠壽和朋友又分別在海滄和翔安尋找,皇天不負有心人,在海滄革命烈士陵園的烈士名單里,終于找到了這個讓家族牽腸掛肚了幾十年的名字:羅永良。
將家族近況向叔叔說完,羅忠壽和愛人在墓碑前合了影。“找了11年,讓家族惦記了幾十年,現在這個心愿終于完成了。”羅忠壽說,現在家里人都知道了叔叔是1958年因公犧牲的,也知道他就在這里,“只要有空,我就會帶家人過來祭拜他,這里的環境和管理都很好,叔叔在這里我也安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