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曉晴的蔬菜大棚
東南網4月3日廈門訊(通訊員 文/韓超 盧雅娟 圖/陳嘉新 本網記者 劉瑋)在同安,有這樣一位氣質“女神”,她的名字成為品牌,她的無公害蔬菜聲名在外,她就是廈門天巖山蔬菜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林曉晴。
從“黑妹野菜”到“林曉晴的菜”,從最初的3畝地到如今三個基地、1000余畝土地,從第一筆56元的銷售額到如今企業年產值5000余萬元,并帶動基地周邊農民增收,林曉晴與丈夫憑借堅韌的品質,譜寫了一曲動人的創業之歌。去年,她還獲評了同安區農村實用人才。
本期同安“鄉村振興帶頭人”系列報道,我們帶您一起品味林曉晴的“菜”。
連續數月當“洗菜妹”? 她用堅韌撬開市場
一襲清麗雅致的旗袍,利落的短發,親切的笑容,恬淡,大方,樂觀——這是林曉晴給記者的第一印象。
而誰又能想到,這位說起話來就帶著甜甜笑容的女子,在10多年前因為常常騎著自行車在太陽底下暴曬推銷自家產品,被稱為“黑妹”。
2002年,林曉晴與丈夫陳益民在廣東第一次接觸到了“有機蔬菜”的概念。憑著初生牛犢不怕虎的沖勁,兩人回到同安,在小坪村租了一塊3畝的試驗地,一年后,又將基地轉移到軍營村的一個荒山頭,因為那里更高、更沒有污染。
此前,林曉晴通過114,輾轉聯系到廈門綠色食品發展中心,工作人員告訴她,有機蔬菜對水質、土壤等方面的要求很嚴格,這也是最初她對有機蔬菜的全部理解。
開荒的日子是艱難的。白天和工人一寸一寸開墾荒山;晚上隨意撘個鋪蓋就睡在墓地里。僅開拓荒山,林曉晴與丈夫就花了整整3年。
2007年6月份,基地種的第一批巖蔥收獲了,這種高山特色蔬菜卻面臨無人問津的情況,一批批運到島內的菜又重新運回山上沃肥。無奈之下,林曉晴在島內租下一間僅有8平米的小屋,開始了自己的銷售之旅。
“當時就每天騎著自行車,帶著巖蔥跑批發市場、跑餐廳、跑個體餐館、跑民興超市,一遍又一遍推薦自己的產品。”
在她的努力之下,2008年夏天,她的巖蔥終于得到了第一筆訂單,一家知名酒樓要了20包,一包2.8元,總共56元。
為了爭取客戶的信任,讓消費者體驗最好的口感,她直接在酒樓充當“洗菜妹”,幫廚房把巖蔥洗好,還告訴酒店怎么炒這種蔬菜,后來酒店員工叫不上林曉晴的名字,就稱呼她為“賣野菜的黑妹”。
林曉晴在菜地里作業
從農田直接到餐桌? 1000多戶粉絲長期吃林曉晴的菜?
越來越多的酒樓飯店用上了林曉晴的特菜巖蔥,這種高山上才有的蔬菜在島內開始獲得關注。
2011年,在被媒體報道之后,有島內的市民打電話給林曉晴買菜。林曉晴敏銳地意識到,這是一塊還沒被開發出來的大市場,所以“即使是虧本,即使只買一袋菜,我們也會從軍營村將菜送到顧客手中”。
到2012年,林曉晴的菜已經有了100多名忠實“粉絲”,因為,林曉晴的菜安全有保障——2011年,天巖山的巖蔥被北京中綠華夏有機食品認證中心認證為有機蔬菜,成為當時全省唯一獲該機構認證的有機蔬菜。資料顯示,該機構是農業部推動有機農業運動發展的專門機構,是中國國家認證認可監督管理委員會批準設立的全國第一家有機產品認證機構,其認證結果比一般的商業機構認證更有含金量。
林曉晴說,認證單一的有機產品,就要花費3萬多元的費用,包括購買有機標識等各種開支,獲得認證證書后,有機產品每年還要進行檢測。這是一筆不小的開支,但對于企業的發展卻必不可少。2012年獲得省農業科學院特色蔬菜示范基地,2013年納入廈門市菜籃子調控基地。去年,林曉晴的菜甚至上了重大國家會議的餐桌。
從農田直接到餐桌,特有的“直銷”模式,讓林曉晴的菜走出了一條全新的發展道路,如今有1000多個家庭成為其公司的固定會員,每天吃林曉晴配送的蔬菜,有不少市民周末還會帶著親朋好友直接從島內直接開車到她的基地摘菜吃菜。
這也讓林曉晴開始結合鄉村旅游,發展都市觀光農業。記者昨日采訪時,就遇到了某公司40多名員工前來開展團隊熔煉。
如今,“教育農園”“小農人”夏令營等項目吸引了許多市民和中小學生,一個一二三產融合的現代農業基地已經有了雛形。
帶動農民轉產增收? 她用心培育新型農民
如今,林曉晴常常掛在嘴邊的,是一句“感恩”。
2016年,“莫蘭蒂”臺風讓林曉晴的基地毀于一旦。但是大量忠實顧客對林曉晴的菜不離不棄,紛紛預付菜金,支持林曉晴重建。林曉晴說,僅顧客預付的菜金,就達55萬余元。
同安區也組織人員幫助基地進行災后重建,并提供了救災基金。同時廈門農商銀行同安中心支行主動找到了林曉晴,開辟了綠色通道,3小時批下50萬元個人貸款。
7個月后,天巖山恢復了蔬菜供應。
因此,林曉晴常懷感恩之心。當事業逐漸有了起色,她就希望能幫助更多的人。
林曉晴回憶,前幾年同安生豬退養工作如火如荼地開展,農民面臨轉產轉業的新選擇,而青云嶺生態農業有限公司的到來,為農民帶來新的增收機會,如今已有60多名村民受聘成為林曉晴基地的員工。
蓮花鎮美埔村村民陳倉將自己的地租給林曉晴后,又受聘打理他出租的田地。他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以前,每畝每年收入也不到1萬元,現在一畝地至少可以保證2到3萬元的收入。
“我們家的菜品質好,收成穩定,公司成立天巖山蔬菜專業合作社,農民再也不用擔心種植品質,收入也更加穩定了。”林曉晴說。她還經常邀請專家為周邊農民授課,傳授種植方法以及種植理念,并出資讓年輕人到外參加培訓,將新技術帶回家園。
2016年底,林曉晴又在南平新基地,為周邊農戶提供新的就業機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