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旬安葬者:戰士病逝后被簡單安葬 告別烈士墓,記者來到村里90歲老人黃加自的家中。雖然已過去近70年,但他仍對當年的親身經歷記憶猶新。 “1949年9月,解放軍戰士取道古宅村的‘古道十八彎’,直奔同安城區。在路過古宅時,做了短暫停留,留下了一名重傷員,請村民幫忙照顧。”黃加自回憶。由于天氣炎熱,而且北方戰士南下水土不服,當時有部分戰士患了痢疾。這名被留下的戰士除了痢疾,之前還受了重傷,沒能挺過去,在同安解放的那天犧牲了。“彌留之際,他說,沒能看見同安解放,很遺憾。”黃加自告訴記者,由于解放軍行軍很急,村民都不知道這位戰士的姓名,只知道他是山東人。 黃加自說,這名戰士犧牲后,他和幾個村民一起,將戰士抬到山上安葬。說起此事,黃加自十分感慨:“當時村里窮,沒錢為烈士購買棺木,只能用一床草席包裹,在山上堆了個土墳墓。這位無名烈士,真正是馬革裹尸,令人敬佩。” 五旬老校長:將戰士的故事代代相傳 古宅小學前任校長,今年55歲的黃建社,是帶記者前往無名烈士墓的向導。他回憶說,1949年母親曾照顧過這位烈士,他們幾個兄弟都是聽著這個故事長大的。 在烈士墓前,黃建社凝望這座無名墳塋,格外深情。他說:“我和大哥相差14歲,在我讀小學時,他是我的老師,每年清明都會帶著我和班上同學來祭拜。后來他調走了,我成了古宅小學的校長,也每年帶學生來掃墓。我母親還健在時,就坐在廣場上給學生講這個無名烈士墓背后的故事。”對黃建社來說,這座無名烈士墓,不僅是一處安葬之地,還意味著一種精神。 三十年前,雨水將這座土墳沖刷得漸漸難尋,黃建社等古宅小學師生取來磚石,才堆砌出今天我們所見到的無名烈士墓。 他們的心聲:希望能修繕無名烈士墓 如今,磚石壘成的無名烈士墓再次變得殘破。老校長、守墓人和當年的安葬者,年紀分別相差二十歲的三人,都有一個“修繕無名烈士墓”的心愿。 黃建社說,希望相關部門出資將這個烈士墓修繕一下,讓烈士長眠之處更好一些,也給古宅村村民、孩子及其他來祭拜的人提供一個更好的環境,方便更多人前來瞻仰,接受愛國主義教育。他說,這位烈士也是為了革命拋頭顱灑熱血的一員,應該被銘記。 古宅村黨支部書記黃炳祿說,村兩委和村老人協會正有這方面計劃,不久前剛雇來一部挖掘機將前往烈士墓的土路平整了一番,村里準備再出資購買一些磚頭,將烈士墓重新修繕,“如果區里牽頭,烈士墓應該能修繕得更好。” |
相關閱讀:
- [ 04-03]永葆軍人本色 500名自主擇業退役軍官自發祭掃烈士墓
- [ 04-03]清明將至 市民前往各烈士陵園和紀念碑瞻仰先烈
- [ 04-02]翔安區92580志愿者聯盟清掃烈士陵園 祭拜革命先烈
- [ 10-01]廈門舉行烈士紀念日公祭活動 向人民英雄敬獻花籃
- [ 08-01]祖孫三代為一句重托70年接力守護革命烈士墓園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