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壇上,兩岸專家學者聚焦佛醫文化。記者陳理杰攝
廈門石室書院院長忠明法師(左)同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李培林(右)參觀“東方法韻慈心慧語”書法專題展。記者陳理杰攝
海西晨報訊(記者潘薇)“這是一個很好的契機,借助海峽兩岸佛醫論壇這個平臺,相關研究者一起探討新時代傳統佛醫文化發展的無限可能。”昨日,第二屆海峽兩岸佛醫論壇在廈門海滄閉幕。在為期兩天的時間里,來自海峽兩岸的專家學者齊聚論壇,探討佛醫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談佛醫
傳統藥學發展正逢其時
作為海峽兩岸交流基地重點打造的交流項目,本屆海峽兩岸佛醫論壇緊扣“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國家富強的重要標志”發展戰略,為進一步加強對外友好交流和海外聯誼,為完成兩岸和平統一、服務“一帶一路”倡議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力量。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中醫科學院首席研究員陳可冀向晨報記者表示,佛醫藥學是一門智慧醫學,系統而全面。“研究大健康醫藥學體系,必須吸收和借鑒儒釋道文化,從而使得研究更具有深度和廣度。從這一視角來看,佛醫藥學的全面發展正逢其時。”
他還指出,佛醫文化中很重視醫德,這也是現代醫學所注重的。“當今的醫學發展十分注重醫生的道德與修養,這也是佛醫文化中所提倡的‘慈悲為懷’。”陳可冀說,同時,佛醫文化也注重醫療技術,如敷藥技術等都能尋得傳統佛醫文化的蹤跡。
論兩岸
現代養生潮流引發共鳴
本次論壇以“中華醫藥文化復興”為主題,分設“佛醫文化與生命健康”“藥師信仰與身心健康”“佛教醫方明及其時代價值”和“中華醫學與人類命運共同體”四個分議題。與會學者就諸多學界熱點問題展開了激烈討論,碰撞出了新的火花。
臺灣“中國醫藥大學”中醫博士、教授林昭庚分享了關于佛醫文化研究觀點。在他看來,探討傳統中醫藥文化,佛醫文化是重要一環。“我對于傳統佛醫文化一直都有深入研究。在發展現代醫學的同時,佛醫文化是否能運用到現代醫學中,很值得探討。”林昭庚舉例,中醫常用的針灸,就佛醫文化來說,還分為體針與心針。“體針就是現在所說的針灸,而心針則是佛醫文化中所說的喜怒憂思悲恐驚等內心情緒的輔助治療,這是很特別的地方,和現代所說的修身養性會有些相似,可以互相借鑒。”
臺灣“中國醫藥大學”藥學院院長吳金濱表示,借著此次論壇,他積極與大陸學者探討中藥石斛的技術成果。“佛醫文化涉及范圍很廣,養生是其中的關鍵要素,我們研究鐵皮石斛也是順應當今養生潮流。”吳金濱說,他和他的研發團隊在臺中打造了石斛種植基地,研發相關產品,通過傳統佛醫文化及現代科學技術的碰撞,打開了臺灣的養生市場。他表示,日后計劃與大陸相關業者分享研發成果,讓石斛的藥用與食用價值更多元化。
話未來
科技創新力量助醫學“蝶變”
臺灣“中國佛教會”副理事長明光大和尚表示,海峽兩岸佛醫論壇的舉辦很有意義,兩岸代表共論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進一步促進了兩岸文化交流的深入發展。“兩年前舉辦第一屆海峽兩岸佛醫論壇時,我就來到海滄參加,有文化交流,也有教育交流,讓我印象深刻。如今我又來參與第二屆活動,不僅是論壇,書畫展也很有意義。兩岸專家學者探討醫學理論的實際運用,將科技與傳統結合,打開醫學發展的新天地。”
明光大和尚說,為了促進兩岸交流常態化,他們舉辦了兩岸青年禪文化體驗營。“今年7月份,我們將舉辦第四屆體驗營,在廈門與金門開展活動,進行深入交流。”
陳可冀表示,兩岸的交流與合作應進一步發展。“兩岸的醫療業界樂于往來,海峽兩岸佛醫論壇等活動的舉辦,可促進相關行業的發展,日后應多多舉辦。”
佛醫高級研修班開班
為人才培養注入力量
晨報訊(記者潘薇)為培養較高層次的佛醫藥人才,北京中醫藥大學國學院與廈門石室書院聯合主辦中華佛醫高級研修班,在本次論壇上,相關人員也從教學經驗、人才培養等角度進行了探討。主辦方表示,佛醫高級研修班將深入挖掘佛醫文化新元素,推動中華醫藥文化復興。
廈門石室書院院長、北京中醫藥大學研究員忠明法師談到了“一帶一路”倡議與佛醫文化發展的歷史,他希望佛醫文化能夠通過“一帶一路”繼續發揚光大,惠澤大眾。同時,他希望以佛醫高級研修班為契機,將佛醫文化推廣到社會的方方面面,深入民間,促進社會健康、和諧、穩定發展。
中華佛醫高級研修班學制為三年,主要在北京、廈門兩地授課,結合各地游學,將系統的佛醫學術理論與實證實修相融合,采用以星云法師為編委主任、陳可冀院士為名譽主編、李良松教授為總主編的《中華佛醫文化叢書》為研修教材。
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李培林:
佛醫文化是兩岸重要紐帶
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李培林指出,佛醫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因之一,因其悠久的發展歷史與深厚的文化底蘊,在現代社會中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是聯系海峽兩岸同胞的重要紐帶。他表示:“深化交流合作是兩岸同胞的共同要求,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是我們的共同心愿。”
(記者潘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