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日報訊(文/圖記者 林路然)有這么一群人,從天剛蒙蒙亮到夜幕降臨,從街頭巷尾到小區樓道,他們總是和垃圾打交道,盡管工作環境并不算美好,但他們心中懷揣的是美好愿景——讓城區垃圾分類減量,讓市民生活環境更整潔有序。他們是默默奮戰在思明區垃圾分類工作第一線的工作人員。
近日,記者參與體驗與思明區垃圾分類工作相關的5個崗位,與垃圾分類督導員、環衛工人收集垃圾,與物業主任、社區書記入戶溝通垃圾分類實施細節,與整治小組成員查驗小區整改成效,為您展現每個崗位背后的不易與堅持。希望您再次看到他們工作的身影時,能給予多一份理解與支持,垃圾分類需要每一位市民共同參與。
現場1
體驗崗位:社區書記
發動黨員
率先落實垃圾分類
巡司頂海龍小區是全市最先試點推行垃圾分類的小區之一。目前垃圾分類參與率達94.5%,準確率達78.3%。
?? 巡司頂社區書記葉曉軍(中)向老黨員馬先生(左一)征求黨員對垃圾分類實行“樓層包干”這一行動的建議。
下午4點半,巡司頂社區書記葉曉軍坐在辦公室里,她手里拿著一份黨員名單,陷入了沉思。事情得從上個月說起,3月18日上午,社區內碧山臨海小區黨支部舉行第一次會議,會上30多名黨員達成共識,決定小區內每個黨員對垃圾分類實行“樓層包干”,帶動樓層、小區其他居民落實垃圾分類。作為全市首例,社區也是摸著石頭過河,于是決定由每位領導和負責垃圾分類的工作人員對接幾位黨員,確保他們從自身做起,做好垃圾分類。葉曉軍手里的名單就是她即將要對接的黨員。
“我有信心。”葉曉軍說,社區有垃圾分類的“傳統”,海龍小區就是全市最先試點推行垃圾分類的小區之一。去年7月,社區工作人員開始在小區進行入戶宣傳,分發垃圾袋,幾乎每周都在廣場和學校開展活動。僅過了1個月,小區垃圾分類的知曉率就達到百分之百,參與率20%。到了去年10月份,參與率升至50%。目前參與率達94.5%,準確率達78.3%。葉曉軍認為,有之前的經驗,再加上社區擰成一股繩的精氣神,這次嘗試一定會成功。
盡管信心滿滿,但葉曉軍仍對推行中的細節心里沒底,她和分管垃圾分類的工作人員帶著記者走訪了碧山臨海小區一位老居民馬先生。馬先生正好從外面回來,他熱情地邀請葉曉軍到家里做客。“我們打算先把這136戶有黨員的住戶建一個群,您看怎么樣?”“我看可以,讓黨員起帶頭模范作用這個想法很好,而且還要讓他們起先鋒堡壘作用,就是要監督其他居民,一起做好垃圾分類。”
馬先生是一名老共產黨員,他的話給了葉曉軍一劑強心針。馬先生還補充,可以發動一些老同志在小區里監督垃圾分類的完成情況,他們經常在小區里散步聊天,很樂意發揮余熱參與家園管理。葉曉軍點點頭,手里的筆始終沒停。
無論是如何做好黨員的溝通工作,還是分類垃圾桶蓋是否要鉆孔便于拎提,葉曉軍都和這位老居民認真商討。直到夜幕降臨,廚房里傳出飯菜香。“留下來吃飯吧。”“不了,社區里還有事。”葉曉軍和同事匆匆忙忙離開馬先生家,他們回到社區,就黨員建群繼續構思……
現場2
體驗崗位:物業主任
發現垃圾放得不對 馬上重新分類
東方時代廣場居民黃阿姨說:“小區自從開始實施垃圾分類后干凈多了,我是堅決支持的!”
物業主任任玉琪(左一)入戶,向黃阿姨了解對垃圾分類的建議。
下午3點,在東方時代廣場,物業主任任玉琪開始例行檢查垃圾分類情況。“去年剛推行垃圾分類時,我們沒重視起來,樓道和垃圾桶都比較臟亂,結果被社區批評了。”任玉琪有些不好意思,他告訴記者,物業工作人員痛定思痛,把小區608戶挨家挨戶地走了一遍,分發垃圾袋,并在電梯口設置不文明行為公布欄。
說著,任玉琪和記者來到一棟樓的22層,一處樓道內設置兩個垃圾桶,一個桶上標明“廚余垃圾”,一個桶寫著“其他垃圾”。見廚余垃圾桶里被塞了廢紙屑,任玉琪將廢紙屑重新放進“其他垃圾”桶里。到了14層,任玉琪發現垃圾桶被藏進了墻后,立即給保潔公司負責人打電話:“以后要注意桶的擺放位置,住戶看不到桶就可能把垃圾隨地丟了。”
“我們每層有8戶,因此在每層兩側樓道內都設置了分類垃圾桶,一層就有4個桶。”任玉琪坦承,由于住戶多,至今沒能把桶撤下,但是物業盡量在設桶的同時做好垃圾分類。記者看到,在每層樓的消防通道安全門上,都貼有標識“請據此投放垃圾:綠桶(廚余垃圾)白色桶(物業原有桶,已張貼其他垃圾標識)”,還有垃圾具體分類指南。下一步,物業打算在垃圾桶邊上設立巡查表,對優秀和差評樓層給予獎懲。
住在14樓的黃阿姨是小區的熱心居民,任玉琪帶著記者上門,向她了解對垃圾分類的意見建議。黃阿姨說,平時她特意在廚房放一個桶,裝廚余垃圾,“但是我看到有些住戶不自覺,沒有完成垃圾分類,應該還要多宣傳,多監督,而且根據我們小區的情況,我也不同意撤桶,每層住戶太多,撤桶倒垃圾確實不方便。”任玉琪將黃阿姨的意見一一記下,打算下次街道、社區工作人員來訪檢查時,一并商量討論。
抽查了樓道里垃圾分類完成情況后,任玉琪來到樓下垃圾分類收運點。這時,物業人員剛將垃圾桶清洗完畢,轉運的“廚余垃圾”桶和“其他垃圾”桶分列兩排,整齊安置在收運點的小倉庫里。這里干凈明亮,只有看到垃圾桶,才會讓人想到是垃圾存放的場所。“一開始沒有這處收運點,也是垃圾分類工作開展后,我們特意設置的。”任玉琪一邊說著,一邊盯著收運點旁的地面,見一張紙屑夾在路緣石邊,他立即彎腰撿起,放進垃圾桶。
現場3
體驗崗位:思明區混裝混運整治行動小組成員
成立一個多月 開具10張“罰單”
思明區混裝混運整治行動小組成員說:“只有將監督執法執行到位,垃圾分類才能落實到位,我們將不辱使命,為推進垃圾分類而努力。”
?? 思明區混裝混運整治行動小組組長丁付剛(左一)向金同花園物業主任提出垃圾分類下一步工作的建議。
早上8點半,思明區混裝混運整治行動小組突然出現在金同花園小區門口。相似的場景8天前就出現過,小組對這個小區開展第一次突擊檢查,發現垃圾分類的完成情況并不理想。“一方面高層設桶不規范,每層只有一個桶,而且桶上沒有任何垃圾分類的標識,基本上從源頭起就沒有做到垃圾分類,另一方面桶本身很臟亂。”思明區混裝混運整治行動小組組長丁付剛告訴記者,針對這些問題,小區當場被開具整改通知書,要求在一周內,必須完成整改,否則依據規定將被處以1萬元至5萬元罰金。期限已到,小組全體成員此番回訪就是為了檢驗整改成效。
小組成員和記者看到,在小區門前,廚余垃圾桶已經就位。步入中庭,一綠一橙兩類垃圾桶一左一右排開,背景板上對廚余垃圾和其他垃圾都有詳細標注。在所有高層樓道內,垃圾桶全被撤下,一則溫馨提示告訴居民:“垃圾請拿到一樓投放點投放。”丁付剛告訴記者,“整改的效果比較好。”
“收到整改通知書后第四天,我們就把桶撤下來,垃圾分類的完成情況明顯改善了。”小區物業主任王衛軍說,收到整改通知書既是壞事,也是好事,讓小區居民重視起垃圾分類,配合度一下子高了許多,垃圾分類督導員的積極性也有所增強。
現場,思明區混裝混運整治行動小組成員還向物業主任、社區垃圾分類專職人員提出下一步工作的建議。“居民的垃圾分類實施情況還有待提高。你看,廚余垃圾桶里有塑料袋、紙盒,這就不對了。”丁付剛一邊細致地查看廚余垃圾桶,一邊說,要加強對居民垃圾分類的參與意識,既要入戶宣傳,還要在公共場所營造宣傳陣勢,添加更加清晰的標語標識,讓居民自然融入垃圾分類的氛圍中來。此外,社區對垃圾分類督導員的監管也要再細化。
事實上,近期思明區混裝混運整治行動循環檢查、回訪的場景幾乎每天都在思明區的小區內上演,至今已開具10張整改通知書。據了解,小組3月初成立,成員們來自市、區行政執法局和市、區建設局,以及市、區垃圾分類管理中心。每走過一個小區,不打招呼、不走過場是小組的鮮明標志。
現場4
體驗崗位:垃圾分類督導員
門前垃圾袋 一一打開查看
晚上11時28分,山水芳鄰小區的垃圾分類督導員伍證霖給記者發來信息:“山水芳鄰撤桶第8天,分類比較好的占總數的90%……數字顯示今晚住戶配合支持率高。”
晚上8點半后,垃圾分類督導員伍證霖(左一)和保潔員一道上門回收垃圾。
晚上剛過7點半,伍證霖就到達山水芳鄰小區,他是小區的垃圾分類督導員。近期,小區正在試點上門收集垃圾工作,以實現垃圾桶撤離高層樓道。“撤桶不是件易事。”他告訴記者,撤桶公告一貼出就引起居民反對,但他并不奇怪,高層撤桶在其他小區也試行過,同樣有反對聲音,他事先有了思想準備:“我們就和居民代表坐下來開會。”
兩次協調會都從晚上7點一直開到11點,居民代表不同意撤桶的想法主要有兩點,一是倒垃圾時會弄臟過道和電梯,二是這會增加電梯的費用,還讓物業省事了,那物業費是不是要重新計算。針對質疑,伍證霖提出,由垃圾分類督導員和保潔員上門收垃圾,這樣既消除居民顧慮,還能在住戶門口監督居民是否在源頭完成好垃圾分類。方案沒有被駁回,上門收取垃圾開始試行。
8點半,記者和伍證霖、保潔員搭電梯到達最高層,伍證霖的手里拿著收集統計表和溫馨提示,每天他將住戶的垃圾分類情況登記在統計表上,試行上門收取垃圾一段時間后,針對沒有做好垃圾分類的住戶,他將“開單”——把溫馨提示貼在門前,提醒住戶如何改善。
記者和伍證霖穿梭于每層樓,只要住戶門口放有垃圾,都要將垃圾袋一一打開,小心翻動,仔細查看是否做好分類。在17樓,記者打開一個垃圾袋,廚余飯菜的氣味撲面而來。伍證霖沒注意氣味,反而一眼看到“藏”在其中的飯盒。“飯盒是其他垃圾,這家沒有做好分類,我們只能‘開單’了。”說著,他讓保潔員不要收取垃圾,并將注明時間和原因的溫馨提示系在垃圾袋上,拍照登記。
到了16樓,一家住戶聽到動靜,開門一看,發現是督導員,認真地詢問起如何分類垃圾。“我記不住,每次分類前都要看一下宣傳單,像樹葉這些也是屬于廚余垃圾吧?”“是的,您有什么問題,可以隨時打宣傳單上的電話咨詢。”見住戶們態度越加配合,伍證霖的心情也越加輕松起來。一棟樓60余戶垃圾收集完畢,已是晚上近10點。
“接下來我們得把今晚的照片和信息進行匯總。”伍證霖一邊擦了擦額頭上的汗,一邊說,夜深了,他們的工作還未結束,“我們統計出未完成好垃圾分類的住戶,今后就能針對性地開展入戶督導。”
現場5
體驗崗位:環衛工人
周末垃圾量翻倍 常要忙到夜里10點后
中華環衛所環衛工蘇坑龍片刻不停地忙碌3個多小時,收集分類垃圾的工作告一段落。他對記者說:“辛苦是辛苦,但當看到街巷變得更加清爽干凈,我就很有成就感!”
早上7點多,中華環衛所環衛工蘇坑龍正在對收集來的一些垃圾進行重新分類。
蘇坑龍的一天從清晨5點半開始,他是中華環衛所一百多名環衛工中的一員。由于老城區內許多民居樓房沒有物業管理,環衛工們既負責路面保潔,也要承擔為居民收集分類垃圾的工作。早上7點,記者見到老蘇時,他基本上已經把虞朝巷、鹽溪街都打掃了一遍,他帶著記者開始收集分類垃圾。
如同迷宮一般的街巷內,分布有4個分類垃圾收集點,擺放著共14個垃圾桶。“幾乎所有市民都了解垃圾分類,但只有部分市民自覺做到位。”說著,老蘇推著垃圾回收車抵達一個收集點,他戴起手套,拆開一個垃圾袋,一股惡臭沖了出來,老蘇沒有捂鼻,而是快速挑出其中的飯盒、紙巾,將這些不屬于廚余垃圾的部分丟進回收車,再把垃圾袋系好,放進廚余垃圾桶。僅在這個收集點,翻出的一半垃圾袋都不符合垃圾分類標準,老蘇必須進行重新分類。
“說實話,自從開展垃圾分類后,我每天的工作時間要增加兩三個小時。重新分類時,雖然戴著手套,手還是時不時受傷,尤其是被竹簽、碎玻璃刺傷。”老蘇說,按規定,一天有兩個時段收集分類垃圾,但實際情況總是充滿變數。周末時,這些街巷因為緊鄰中山路,垃圾量翻倍,他常常一天就得來回分類運送垃圾五六趟,忙到夜里10點以后。而到了假期前,居民通常會大掃除,他的工作量就會驟增,幾天前,光一個下午,他就從一處收集點運走兩三車的廢棄衣物。
過了7點半,街巷里熱鬧了起來,上班上學的居民漸漸變多,老蘇把垃圾回收車和一個廚余垃圾桶放在一處拐角,“我在這里干了十多年了,發現這里的人流量最大,居民出門習慣順手帶垃圾,把車和桶放在這里就能讓居民更便利。”老蘇說話時,眼睛仍不住瞟向路面。不經意間,他拿著夾子順手夾起一個剛剛被丟在路上的牛奶盒。
8點半,垃圾收集分類完畢,每個120升的垃圾分類桶被裝得滿滿當當。如螞蟻搬家一般,老蘇要將一個個桶拖到約兩百米外的轉運點。記者拖起一個桶沒走幾步就氣喘吁吁,老蘇卻腳步輕快,仿佛沒有負重一般穿梭在七拐八彎的街巷里,不過十來分鐘,就將4個廚余垃圾桶送到轉運點。
【行動】
推廣垃圾分類一周年
思明區成效喜人
自2017年3月份以來,思明區全區908個住宅小區、40個農貿市場實現垃圾分類全覆蓋,日均收運廚余垃圾約170噸。
亮點1 有全方位的人員隊伍
思明區將全區 10 個街道劃分成27個片區,98 個街區(社區),由區四套班子領導擔任片長,區直機關領導干部擔任街長,實行垃圾分類包干巡查。定片、定街區、定人,每周一督查,每月一匯總、每季一通報。1865名督導員也全部到位。
亮點2 有專業化的設施配置
目前累計發放分類桶55953個、垃圾袋約9400萬個。劃定32條廚余垃圾、3條有毒有害垃圾收運路線和898個廚余垃圾收運點,投入31輛廚余垃圾轉運車。建設大件垃圾處理廠并建立預約上門收運體系,日處理大件垃圾約300立方米。
亮點3 有多樣化的宣傳方式
鼓浪嶼街道每周聯合南普陀義工和城市義工協會共同推進垃圾分類工作;嘉蓮街道每周組織一次“益掃”活動,宣傳垃圾分類知識;鷺江街道廈禾社區組織“小小志愿者”入戶宣傳并發放垃圾袋,推動居民垃圾分類再上新臺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