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譽為同安文運象征的文筆塔已開始修繕。
海西晨報訊(記者陳雅玲通訊員余雪燕蔣瑕)千年古城同安被稱為“海濱鄒魯、文教昌明”之地,文筆塔自古被稱為同安文運的象征,也是同安的地標及古同安雙溪(東溪、西溪)航運的航標,周邊遍布著“鳳山鐘秀”石碑、葉氏郡馬府等近20個省市級文物單位,歷史文化資源豐富。
為進一步保護同安的文脈,同安區啟動了文筆塔周邊環境整治工程項目,文筆塔公園的建設及文筆塔的修繕是該線工程的重頭戲。近日,隨著最后一棟建筑物的拆除,同安文筆塔公園進入全面施工階段,預計今年下半年可完成。屆時,以文筆塔為核心的文筆塔公園將成為一處集文化、教育、休閑于一體的公園。
下半年完成建設
昨日,記者來到文筆塔公園時,只見文筆塔的塔外圍已搭建起腳手架和安全網。另一邊,施工工人正在公園現場開展地形整理、綠化種植等工作。
據《同安文物大觀》記載,文筆塔又稱為鳳山石塔,為明萬歷二十八年(1600年)建造。歷經418年歲月的洗禮,雖然文筆塔依然巍峨壯觀,但出現了塔體滲水、草木滋生、石塊破損等狀況。據同安區文體局相關工作人員介紹,此次文筆塔的修繕主要是對文筆塔的石構件進行保護性加固,修補脫落灰縫,進行防漏防滲處理,清除塔體植物等。
根據方案,文筆塔公園總面積約8萬平方米。公園將以“文筆”為主線,配套建設容(榕)乃大、石河、七宮八池、古官道書法碑林文化景墻、農耕小品、紅磚卷軸座凳、閩南紅磚特色兒童滑梯等公共藝術雕塑,讓市民在游覽風光之時,可以領略到文物建筑傳承下來的歷史文化氣息。
目前,文筆塔公園內的土建工作大部分已完成,古官道已完成鋪設工作,其余項目的工作正在有條不紊地進行中。
盤活沿線文物點
“文筆塔公園建成后,將集中展示古同安的歷史文化,激發人們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讓歷史文脈更好地傳承下去。”同安文史專家顏立水介紹,文筆塔曾被稱為同安文運的象征,以文筆塔為核心的公園及周遭,可以說是廈門地區文物古跡遺存密度最高且無斷代的歷史文化區。
顏立水說,該區域有近20處文物點,包括隋末莆田黃氏女修行始建的天興寺、唐代薛令之創建的東岳廟、宋代修建的葉氏郡馬府、元代的葉郡馬墓、明代“鳳山鐘秀”坊、明代銘恩亭功德碑、明代蔡獻臣墓等。
其中,“鳳山鐘秀”坊是廈門地區現存最早的完整牌坊,且是少見的為科舉而建的牌坊。銘恩亭功德碑則是目前為止,最詳細記載廈門軍民抗擊倭寇侵擾、克敵制勝、保境安民的事跡碑坊。從“績光銅柱”坊至“鋪前楊氏節孝”坊的漳(州)泉(州)古驛道還是連接廈門、漳州、泉州的要道,是三個地域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紐帶。
小貼士
文筆塔的由來
據傳,同安從宋代蘇頌任丞相以來,至明代的四五百年間,科舉不昌。明萬歷年間,當時的同安縣令洪世俊心中著急,決定捐獻俸祿,在孔廟正向的鳳山頂上營建石塔,象征“文筆”。文筆塔完工之日,洪世俊勉勵縣學士子們,做學問如登塔,沒有捷徑,只能循級攀登,高深的學問靠勤學苦練,高尚的道德情操像塔石一樣靠砥礪磨煉而成。
文筆塔落成后,同安終有“文筆”,于是同安人文蔚起,科舉蟬聯,造塔當年鄉試就有“登賢書者八人”。自此,鳳山石塔成了同安文運的表彰,也衍化為同安的地標及雙溪航運的航標。
清代康熙年間,因塔影映于東溪水面之景觀而被列為“輪山八景”之一,即“東溪塔影。” |